翹嘴是常見的淡水魚類,因下頜急劇上翹而得名,學名翹嘴紅鲌,別稱大白魚、翹嘴巴、鮊刺魚等,我國除西北地區(qū)外各地的江河、湖泊、水庫等中小型水體均有分布,下面來看一看大翹嘴藏在什么地方吧!
一、魚種論述
翹嘴是常見的經(jīng)濟魚種,學名翹嘴紅鲌,別稱大白魚、翹嘴巴、鮊刺魚等,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紅鲌屬淡水魚類,我國除西北地區(qū)外各地均有分布,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且極富營養(yǎng)價值,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
二、棲息環(huán)境
大翹嘴多藏在河灣、湖灣、庫汊等水面寬、水草多、食物豐富的水域。翹嘴是中上層魚類,喜在敞水區(qū)中上層追捕獵物,在有風浪時和早晨、傍晚有陽光照射到水面時尤為活躍,常成群結(jié)隊的在敞水區(qū)追捕獵物,對水溫適應(yīng)性極強,冬季在干流或湖庫的深水區(qū)集群越冬。
三、產(chǎn)地分布
翹嘴是常見的淡水魚類,我國除西北地區(qū)外各地的江河、湖泊、水庫等中小型水體均有分布,尤以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閩江流域、瀾滄江流域、黑龍江流域最常見,臺灣島各淡水河流、湖泊也有分布,國外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遠東地區(qū)、蒙古、朝鮮半島、東南半島等地。
四、生活習性
1、廣溫性:翹嘴是廣溫性魚類,生存臨界水溫0~38℃,最適生長水溫18~30℃,攝食臨界水溫3~36℃,水溫低于3℃時或高于36℃時將完全停止攝食,冬季在深水區(qū)集群越冬。
2、肉食性:翹嘴是肉食性魚類,捕食兇猛且甚貪食,其中魚苗期主要以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等為食,長至50克以上后則以小魚、小蝦等為食,偶爾也吞食少量植物嫩葉、果實等。
3、群居性:翹嘴是群居性魚類,尤其是幼苗期和亞成熟期常成群結(jié)隊在水體中上層覓食,成魚期多單獨活動,行動迅猛,善于跳躍,有時甚至跳出水面捕食貼近水面低飛的昆蟲。
弓背魚是弓背魚科、弓背魚屬淡水魚類,別稱東洋刀魚、花刀魚、鮑孔駝背魚等,原產(chǎn)于泰國、緬甸、印度等地,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常作觀賞魚飼養(yǎng)在水族箱中,下面來看一看弓背魚和翹嘴魚的區(qū)別吧!
一、魚種論述
1、弓背魚:弓背魚是名貴淡水魚類,別稱東洋刀魚、花刀魚、鮑孔駝背魚等,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骨舌魚目、弓背魚科、弓背魚屬淡水魚類。
2、翹嘴魚:翹嘴魚是常見淡水魚類,學名翹嘴紅鲌,別稱大白魚、翹嘴巴、鮊刺魚等,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紅鲌屬淡水魚類。
二、形態(tài)對比
1、弓背魚:弓背魚體呈長刀形、側(cè)扁,頭部尖小,背似弓形隆起,前半身體幅寬,背鰭后變窄,至尾鰭呈尖刀形、微凹上翹,背鰭小且呈羽毛狀,臀鰭和尾鰭相連成一體,腹鰭無或發(fā)育不完全,體色銀灰褐色,由鰓蓋后方至尾部并排幾個鑲白邊的黑色圓斑。
2、翹嘴魚:翹嘴魚體細長、側(cè)扁,呈柳葉形,頭背面平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頜堅厚并急劇上翹,鱗小,側(cè)線明顯,有腹棱,背鰭有硬棘,臀鰭長,尾鰭深叉形,體背淺棕色,體側(cè)銀灰色,腹面銀白色,背鰭、尾鰭灰黑色,胸鰭、腹鰭、臀鰭灰白色。
三、分布范圍
1、弓背魚:弓背魚原產(chǎn)于南亞及東南亞,廣泛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我國云南也有少量分布。
2、翹嘴魚:翹嘴魚原產(chǎn)于亞洲,分布極為廣泛,我國黑龍江、海河、黃河、長江、閩江、珠江等水系及海南島、臺灣島等地均有分布,尤以黑龍江、海河、長江、閩江等水系最常見。
四、生活習性
1、弓背魚:弓背魚是肉食性魚類,有侵略性,在自然條件下主要以水生昆蟲、魚類、甲殼類等為食,晝伏夜出,白天常藏匿在水底或石縫中不活動,到了夜間活動、覓食,雨季洄游至棲息地繁殖,卵產(chǎn)于水中植物的小叢中。
2、翹嘴魚:翹嘴魚是中上層魚類,喜在敞水區(qū)中上層水域追捕獵物,冬季在深水區(qū)越冬,性兇猛且貪食,魚苗階段主要以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等為食,長至50克以上后則以魚類、蝦類等為食,也吞食少量植物嫩葉、果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