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臟病變早期可能出現微量蛋白尿、水腫、血壓升高等癥狀。若出現大量蛋白尿、腎功能減退、嚴重水腫3種表現,通常提示糖尿病已對腎臟造成實質性損害。糖尿病腎臟病變主要由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導致,可分為腎小球高濾過期、間歇性微量白蛋白尿期、持續性微量白蛋白尿期、臨床蛋白尿期、終末期腎病5個階段。1、微量蛋白尿
早期腎小球濾過膜受損時,尿液中白蛋白排泄量增加至30-300mg/24h,稱為微量蛋白尿。患者可能無自覺癥狀,需通過尿微量白蛋白檢測發現。此時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可延緩病情進展,建議使用纈沙坦膠囊、鹽酸貝那普利片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類藥物保護腎功能,配合門冬胰島素注射液控制血糖。
2、腎功能減退
隨著腎小球硬化加重,血肌酐逐漸升高,腎小球濾過率低于60ml/min時進入顯性腎病期。患者可能出現夜尿增多、貧血、乏力等癥狀,需限制蛋白質攝入量至0.8g/kg/d,避免使用二甲雙胍片等經腎排泄藥物,可選用阿卡波糖片控制餐后血糖,必要時進行血液透析治療。
3、嚴重水腫
大量蛋白尿導致低蛋白血癥時,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引發全身性水腫,常見于眼瞼、下肢等部位。需限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3g,使用呋塞米片利尿消腫,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同時監測血糖波動,避免使用可能加重水腫的格列美脲片等磺脲類藥物。
糖尿病患者應每3-6個月檢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每日蛋白質攝入優先選擇魚類、蛋清等優質蛋白。出現泡沫尿、下肢凹陷性水腫等癥狀時需立即就醫,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蛋白尿。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限制高鉀食物攝入,腎功能受損者需在營養師指導下調整膳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