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部血栓可能脫落并隨血流進入肺部導致肺栓塞。肺栓塞的發生與靜脈血栓形成、血流動力學改變、血管內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及活動減少等因素有關。
1、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肺栓塞的主要來源。長時間制動或久坐時,下肢靜脈血流緩慢,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在靜脈瓣膜處沉積形成血栓。血栓可能部分或完全脫離血管壁,隨靜脈回流至右心,最終阻塞肺動脈分支。
2、血流動力學改變:
體位突然變化或劇烈運動時,靜脈內壓力驟變可能導致血栓脫落。咳嗽、排便用力等增加腹壓的動作也會促進血栓移動。原有靜脈曲張或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者更易發生血栓遷移。
3、血管內皮損傷:
外傷、手術或靜脈穿刺等操作會損傷血管內膜,暴露膠原纖維激活凝血系統。腫瘤化療、中心靜脈置管等醫療操作也可能破壞血管完整性,為血栓形成創造條件。
4、血液高凝狀態:
遺傳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S缺陷等凝血異常疾病會顯著增加血栓風險。妊娠、口服避孕藥、惡性腫瘤等獲得性因素同樣會增強凝血功能,使血栓更易形成和脫落。
5、活動減少:
長期臥床、長途旅行等制動狀態會減弱肌肉泵作用,下肢靜脈回流受阻。術后患者或癱瘓病人若未及時進行踝泵運動,血栓發生率可升高10-20倍。
預防肺栓塞需從改善生活方式入手,每小時活動下肢5分鐘可促進靜脈回流,飛行或乘車時穿著醫用彈力襪能減少靜脈淤血。飲食上增加深海魚類攝入補充ω-3脂肪酸,限制高脂飲食避免血液黏稠。出現突發胸痛、呼吸困難等肺栓塞癥狀時需立即就醫,確診后需嚴格遵醫囑進行抗凝治療,治療期間定期監測凝血功能,避免劇烈運動防止已形成的血栓再次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