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講巧克力

shiyingbao

好的巧克力一定是保有可可原有香味的(不同產地的風味不同),其原料很單純,就三種左右。以白砂糖為主,添加香精的巧克力,都離巧克力太遠了。

巧克力為什么沒在清朝流行開?

巧克力其實從清朝康熙帝的時候就傳入中國了,也是由于康熙帝的興趣而引進,又因為康熙帝的嫌棄而“曇花一現”。

巧克力在清代音譯為“綽科拉”。那時的巧克力還沒有加工成零食,而是一種飲料(可可磨粉,加一些香辛料,和水沖調而成)。在歐洲,巧克力飲料一開始是被當作藥的,西班牙人作為治胃痛的藥,法國人用來補充營養和催情,英國人一開始甚至用它治肺癆。

康熙帝因為被金雞納治好了瘧疾,所以對當時的西醫也比較信任。在他得知巧克力這種有藥用價值的飲料后,以為是神藥,就很感興趣,命負責保存西洋藥的武英殿總監赫世亨搞一點來嘗嘗。

赫世亨就問當時來華的意大利多羅主教要了一些。他在奏折中介紹了這種飲品的配方及食用方法:

寶忠義(宮廷任職的西洋大夫)言屬熱味甜苦,產自阿美利加、呂宋等地,共以八種配制而成,其中肉桂、秦艽、白糖等三位在中國,其余噶高、瓦尼利雅、阿尼斯、阿覺特、墨噶舉車等五種不在此……將此倒入煮白糖水之銅或銀罐內,以黃楊木碾子攪和而飲。

康熙皇帝收到奏折后,不太滿意,因為沒寫藥效,回道:

未寫有何效益,治何病。殊未盡善。著再詢問。綽科拉不必送。

收到康熙的回話后,赫世亨又回道:

綽科拉非藥,在阿美利加地方用之如茶,一日飲一次或二次。老者、胃虛者、腹有寒氣者、瀉肚者、胃結食者,均應飲用,助胃消食,大有裨益;內熱發燒者、勞病者、氣喘者、痔瘡流血者、下痢血水者、瀉血者,概不可飲用。

這里就到巧克力(可可豆)食療價值的重點了。巧克力本身是苦溫之品,加上糖和一些香料制成的飲料呢,可以暖胃祛寒、助胃消食。但其性溫,故熱證不宜。

康熙帝這次雖然收到了赫世亨給出的較為全面解釋,但是一看這藥效就失望了。暖胃消食的東西中國太多了,就隨手就給批了三個字“知道了”,對巧克力也就失去了興趣。

巧克力為什么那么治愈?

以75%的黑巧克力為例,其性溫,其味苦甘。

苦溫能入心而溫心陽、補心氣。所以吃巧克力確實有提神和暖心的作用,但吃太多會讓人興奮。從成分分析來看,這是因為巧克力含可可堿和咖啡因。

另外,巧克力含糖而帶甘味,甘能緩,它可以緩解一些急躁的情緒。

至于赫世亨說的巧克力暖胃和消食的作用。個人感覺,就原始的巧克力飲料(由巧克力粉、各種香辛料和糖組成的),確實有這兩個作用。

但現在的巧克力,黑巧克力或有此功(但因為其油脂含量肯定要比這種飲料多,會顯得膩一些,消食的作用應該會打折扣),而那些以白砂糖為主料、添加植物油和乳脂的甜巧克力(尤其是白巧克力),則非但不能消食,還非常滋膩,吃了容易生痰,甚至積食。

我們從什么時候開始喝咖啡?

咖啡,源自咖啡豆。一般來說,一顆咖啡果中有兩顆咖啡豆,少數只有一顆咖啡豆,極少數有三顆咖啡豆。

咖啡最早的食用方式——阿拉伯人直接咀嚼整粒的咖啡果,以吸食其汁液。大約一千年前,咖啡開始作為飲料,但只是將這新鮮的、泛綠的咖啡豆直接煮水而已,有芳香的氣味。到了15世紀末,阿拉伯人發明了發酵和烘焙后的咖啡飲料。

咖啡,在清朝稱為“黑酒”。清嘉慶年間編纂的《廣東通志》記載:

有黑酒,番鬼飯后飲之,云此酒可消食也。

沒錯,又是消食。一方面,發酵的東西多有消食的作用,另一方面,咖啡溫心陽,火能生土,可以增強人的運化功能。

為什么說咖啡提神有風險?

咖啡性溫、味苦、氣焦香,能溫心陽,振奮精神。

但是咖啡提神是有風險的。因為現代人勞心多欲,以及經常熬夜的生活習慣,必然導致心血不足。

這類人不是單純的心陽不足,而是因為不規律的作息,將人的正陽化為邪火,也就是說一方面心的氣血不足,一方面心火虛亢,出現既精神不振又心浮氣躁、容易失眠的情況。

你這時用咖啡來加一把火,就是透支,可能把油燒干了,所以常有喝咖啡突發心臟病的報道。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過:“我將死于三萬杯咖啡。”一聽就是透支的人說的話。

另外,咖啡味苦,苦能泄,所以有的人一喝咖啡就要上廁所,尤其是本來腸胃功能就不好,或者在空腹狀態下。

咖啡的力道還是挺強的,大家覺得它提神效果明顯,所以才流行嘛。說咖啡傷身,這是不太合適的,真正傷身的不是喝咖啡,而是我們不正常的作息,但咖啡會掩蓋這些身體的疲憊不堪,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