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滿足寶寶身體發育最理想的食物,但新手寶媽在母乳喂養時,卻免不了有許多疑問。
就拿“前奶”和“后奶”來說吧,最近好幾位寶媽不約而同向我咨詢:
“我家大寶瘦瘦的,是不是可以多吃些后奶?”
“如果寶寶吃奶時間短,吃不到后奶該怎么辦?會不會營養不良?”
“前奶太清,用不用吃點肉好好補補?”
對于類似的問題,相信不少新手寶媽都會感到困惑,而要更科學地對寶寶母乳喂養,解決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前奶”和“后奶”?
什么是“前奶”和“后奶”?
顧名思義,所謂“前奶”就是我們喂養寶寶時,最開始分泌的乳汁,“后奶”則為哺乳時中后期分泌的乳汁。
二者相比,前奶稀薄清淡,顏色還會有些偏藍,含水分較多,后奶較為濃稠,顏色較白,脂肪含量更高,因此流傳著“前奶解渴,后奶解餓”的說法。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哺乳剛開始時,上一次喝奶遺留的大部分脂肪,會附著在乳腺導管內。
隨著寶寶吸吮,促進寶媽催產素的分泌,乳汁開始進行流動,這些脂肪會逐漸沉積到乳汁當中,從而隨喂養時間增加,乳汁中的脂肪含量升高,有了“前奶”和“后奶”的區別。
不難發現,其實在乳汁整個變化過程中,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我們也無法分清,某一時間到底是“前奶”還是“后奶”,二者只是個“相對”的概念。
“后奶”比“前奶”營養更高嗎?
在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后奶比前奶更有營養”的說法,并且信以為真。
事實上,前奶有著更多的水分、乳糖、而后奶則含有更多脂肪,二者的營養沒有高下之分,對寶寶生長發育都十分重要。
比如前奶中含量較高的乳糖,是寶寶的大腦神經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且前奶還是寶寶補充水分的重要方式。
如果我們為了讓寶寶喝到更多的后奶,喂奶前擠掉很大一部分前奶,很容易會破壞寶寶的營養均衡,使其攝入過多脂肪,吃不到“最佳配比”的乳汁,對寶寶生長發育起到反作用。
另外還有寶媽會擔心,寶寶喝奶時間太短,會不會喝不到“后奶”?
其實也大可不必,事實上不僅前后奶脂肪含量有區別,寶媽每次哺乳時,乳汁的脂肪含量都會變化,這和寶媽的身心狀態、營養攝入、喂養時間間隔等因素都有關系。
根據相關研究,只要我們能做到按需哺乳、寶寶有效吸吮,那么寶寶一天內獲取的營養總量,就足以滿足其自身生長發育需求。
換句話說,無論喂奶時間長短,寶寶都可以自動掌握“前后奶”的比例,來攝入充足的營養,過度的干預行為,反而會引發一系列問題,無法做到科學喂養。
怎樣對寶寶科學進行母乳喂養?
1.按需哺乳
有的寶媽在照顧寶寶時,只要聽見哭聲,就會誤以為寶寶是餓了需要喂奶,趕緊哺乳來對寶寶安撫。
事實上哭是寶寶表達自我需求的唯一方式,不僅餓了會哭,寶寶困了、痛了、不舒服了都會哭,我們應該準確觀察寶寶的真實需求,來有針對性地進行安撫。
如果我們對寶寶“按哭哺乳”,而非“按需哺乳”的話,寶寶很可能會習慣于這樣的安撫方式,每次都喝到的都是“前奶”,無法做到自我調節。
2.喂養時不要頻繁切換乳房
有的寶媽奶水較少,由于擔心寶寶吃不飽,所以會兩側交替哺乳,喂奶時頻繁更換乳房。
這種做法無疑也是錯誤的,雖然前奶和后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但后奶一定是在寶寶吸吮一段時間后,寶媽身體出現“泌乳反射”后出現的,如果頻繁更換乳房,只會讓寶寶喝到太多的“前奶”,造成營養攝入的不均衡。
我們在喂養時,應該將主動權交給寶寶,以一側為主,吃到其主動松開之后,再換到另一側即可。
3.避免糾結于“前后奶”
在給寶寶哺乳時,我們其實不必糾結于“前后奶”,只要寶寶能正常發育,身體健康即可。
畢竟前奶和后奶并沒有準確的分界線,我們也無法判斷寶寶究竟喝了多少前奶或后奶,過多地進行干預,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