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節氣養生 · 處暑 | 暑氣至此而止,調養身心開啟初秋模式!

shiyingbao

處暑時間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農歷七月十三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

每年太陽運行至黃經150°時即為處暑。歷書云:“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集解》中指出:“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了。

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是夏天的暑氣依然未減,特別是南方地區,處暑之后,一般會出現“秋老虎”天氣,氣溫較高,空氣干燥,陽光充足。

處暑三候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一候鷹乃祭鳥

指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并且先陳列如祭而后食用。

二候天地始肅

指接著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古時有“秋決”的說法,即是為了順應天地的肅殺之氣而行刑。《呂氏春秋》上說:“天地始肅不可以贏。”即是告誡人們秋天是不驕盈要收斂的季節。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開始秋收。

處暑習俗

處暑節氣的許多風俗都與祭祖迎秋有關。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是人們出游登高的好時節。

賞秋云

天水秋云薄,天長杳無隔,秋意冉冉,一年中最美季節將至,民間向來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開漁節

每年處暑期間,浙江沿海都會舉行盛大的開漁節,歡送漁民們開船出海。此時海水偏暖,魚蝦貝類發育成熟,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眾多鮮美的海鮮。

祭祖

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度布施活動。

處暑吃鴨

處暑節氣,民間有吃鴨子的習俗,做法也五花八門。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等,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給鄰居,叫做“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吃山楂

老人說,處暑要吃酸。紅瑪瑙一樣的山楂果,洗凈咬一口,酸酸甜甜,開胃又消食。山楂也是每個人的童年回憶,冰糖葫蘆、山楂餅、山楂糕、果丹皮……還可以做汁、醬、酒。

吃梨

“處暑秋梨最養人”。在逐漸步入干燥的季節,長輩們總會讓孩子多吃梨。梨子還可以榨汁、燉煮,對脾胃虛寒的人最好。

處暑氣候

北方氣溫下降明顯

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在冷高壓的控制下,開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宣告這些地區雨季的結束,率先出現了秋高氣爽的天氣。

南方感受“秋老虎”

在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南方地區,副熱帶高壓逐漸南撤,但又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于是,剛剛感受到一絲秋涼的南方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

艾灸祛濕寒補陽氣

處暑時節艾灸可以通過艾草受熱時產生的熱力刺激人體的經穴,使經絡中的氣血循行加快,從而加強對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營養,驅寒祛濕補充人體陽氣,以達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此時艾灸可以取穴:肺俞穴、水道穴、豐隆穴、足三里穴。

肺俞

位置: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通經活絡。

水道

位置: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功效:通經活絡。

豐隆

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

功效:通和經絡,涼血止血。

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左右腿各一。

功效:祛除下肢的寒氣,調理脾胃。

艾灸方法:可用艾條懸灸或艾灸儀灸,用艾條懸灸每穴施灸時間為10-20分鐘,用艾灸儀灸每穴施灸時間為30-50分鐘。

處暑養生,四大注意

調整作息,緩解秋乏

處暑期間,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人們在入秋處暑后常常會伴有懶洋洋的疲勞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為防止秋乏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就需要調整夏天以來晚睡的作息習慣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適當午休、多伸懶腰,有助于緩解秋乏。

早晚添衣,睡覺蓋被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于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早晚氣候溫差大,早晨夜間要注意添加衣服,晚上就寢要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胃病復發,尤其應注意預防感冒。

輕松運動,調養精神

處暑之后,天地萬物由春夏的勃勃生機轉向蕭條冷落,加上秋干氣燥,人們出現心情波動甚至情緒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此時應注意收斂情緒、維持心性平穩。

而秋高氣爽的天氣,尤其適合戶外運動。約一二好友郊游、登高望遠,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疏解“悲秋”情緒。也可在早晚進行適宜的運動鍛煉,散步、小跑、下棋等都是調節心情的有效方式。

處暑食物推薦

蘋果

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適合在貼秋膘的季節食用。

山藥

能清心安神、補中益氣、助五臟、強筋骨,可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

西洋參

可抗疲勞、抗缺氧,秋天人們會出現陰虛少氣、口干口渴、萎靡乏力的情況,在煮粥或燉肉時放入一些西洋參,不僅能鎮靜防秋燥,還能溫和滋補。

白蘿卜

白蘿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纖維,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欲,加快胃腸蠕動和止咳化痰的作用。

處暑食療推薦

處暑了,別忘了煮一碗“五寶粥”喝,送暑氣、補氣血、養脾胃,尤其是處暑到秋分的這一個月的時間,更應該不時的喝喝,為什么呢?

因為在處暑至秋分的這一個月時間里,濕、熱、寒、風都勢力均衡地潛伏在這一個月中,經常會忽冷、忽熱、忽煩、忽燥,沒有定數!

由于這段時間不但濕、熱、寒、風無法捉摸,它們還會隨著你的心情變化,與你的心同氣相求。比如,哪天心一急,會覺得又熱又燥;而一聽到什么沮喪的消息,又會覺得秋意寒涼……這段時間,人很難真正地秋安,反而更可能愈發地有的神經~

古中醫認為,這是氣候從夏到秋轉變所必經的階段,而主管這一轉變的,是運籌帷幄的中土之官——脾。

脾居中焦,能升降氣機而通上達下,升左降右,通過氣化布散精微以及氣機升降運動,不斷將水谷精微輸送至臟腑經絡組織起到滋養作用,恰似于土能生化萬物,四時之中無一時不長養萬物一樣。

所以,在這重要的季節轉換時刻,照顧好脾的功能及肺氣的宣降,就基本上能萬事大吉了,那么如何照顧好脾的功能及肺氣的宣降呢?煮一碗“五寶粥”喝就可,這個五寶粥”也叫“土氣粥”~中國臺灣地區的人特別喜歡叫它“土氣粥”。

為何又叫土氣粥呢?

因為中醫認為脾胃在五行中屬于土,而土氣粥是一款養脾胃特別好的粥,簡而言之,土氣粥是“土氣”是很旺的一碗家常粥,最適合長夏處暑天。而且它真的很香啊,一到處暑,小編的家早就吃上了。

【材料】:小米、綠豆適量、南瓜,百合20克、馬蹄(荸薺)7個。(小編煮多次的經驗是:北方暑氣小,燥氣漸起,生活在北方的人小米稍多些,綠豆少些;南方濕熱依然重,生活在南方的人綠豆稍多些,小米少些。)

【做法】:將綠豆、百合洗干凈,提前浸泡半小時,百合、綠豆先煮,大火煮開后,小火慢煮20分鐘后放入南瓜、小米、馬蹄同煮,30分鐘左右綠豆、南瓜、小米軟爛即可。

原理:

黃色食物得“土氣”最旺,養脾健胃。這個粥里就用了小米、南瓜,小米是舊時給病人、產婦吃的,就是因為它最補虛;南瓜有排毒護胃的功效,補中益氣。

百合補金氣、潤肺氣,定魂魄。是金秋要常備的重點食材,特別是秋天容易情緒低落,“悲秋”的人,可以通過固金氣,讓精神內守。

馬蹄,就是荸薺,因為養陰潤燥的效果特別好,被稱為“地下雪梨”。有一部分網友不知道什么是荸薺,請看下面的圖片,它就是被削過皮的荸薺。潛意識點穴提示,如果秋天感覺嗓子干、喝水不解渴的時候吃幾顆荸薺,熱氣立消,人會馬上就得到滋潤,特別舒服。

綠豆不可少,和諸食材一起溫和清暑,處暑期間每天來一碗,不挑體質,是很好的脾胃滋補品,脾胃為后天之本,它一強,五臟六腑都跟著強了,氣色、精神也都會好起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