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年,3個國家,8個醫生!我帶娃在法新中三國矯正牙齒那些事”

shiyingbao

文|游牧一家

身邊不少朋友提起過孩子矯正牙齒的事,可見兒童整牙的需求還真不少。

一種說法是,如今孩子吃的食物更加精細,缺少咀嚼鍛煉,牙齒更容易畸形。在經濟允許的前提下,家長們也更愿意讓孩子擁有自信的笑容。

那么,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我家娃整牙的那些事兒。

從開始帶娃看牙醫到現在,整整一年過去了。

我們一家從法國搬到新加坡,期間一共帶娃看了四位法國醫生,三位新加坡醫生,還語音咨詢了一位中國國內醫生。

如今,娃終于帶上了牙套。目前,我們對矯正的效果還挺滿意。

01

基本情況

首先介紹下我女兒牙齒的基本情況。

她的乳牙長得非常整齊,也沒有蛀牙。以至于當時的我以為自己買彩票中了大獎。

△乳牙時期

沒想到當娃的第一顆恒牙萌出的時候,我的美夢徹底破碎。(這里插一句,我女兒屬于長牙和換牙都比較早的孩子,4個月就萌出了第一顆乳牙,5歲開始換牙。事實上,兒童長牙換牙的時間有一個較大的區間,有些家長見孩子6歲還沒開始換牙就開始焦慮,其實大可不必。)

新長出的門牙外凸,和之前的乳牙完全不在一個平面上。

△萌出一個門牙

等兩顆門牙都長出來后,我徹底傻了眼。

門牙不僅外凸,還向兩側分開,中間有一條縫。更讓人郁悶的是,牙齒畸形的趨勢還在不斷變嚴重。因為孩子養成了咬嘴唇的壞習慣,睡覺的時候嘴合不攏,門牙咬合在下唇上,加劇了門牙的外凸。

△萌出兩個門牙

看來,非求助牙醫不可了。于是,去年年初,我帶著7歲的女兒開始了她的牙齒矯正之路。

02

法國篇:矯正牙齒光看牙醫就夠了?

普通牙醫

我先是帶孩子看了長期給我們一家人看牙的牙醫。

這位醫生雖然是補牙、拔牙、洗牙的一把好手,但是看了我女兒的牙齒無奈地搖搖頭,推薦我們去咨詢牙齒正畸醫生(法語:Orthodontiste)。

我們才認識到普通牙醫不能進行牙齒矯正治療。當然,這位好心的醫生還是給我們指出了一些問題:

☆牙齒畸形受遺傳影響。看看娃爸的大齙牙,也不會奇怪孩子牙齒畸形了。(這里檢討下乳牙時期我的僥幸心理)

☆孩子用奶嘴的時間較長(使用到三歲多),導致孩子上下排牙齒的錯位,引發咬合問題。(其他醫生也問到孩子使用奶嘴的時間,奶嘴使用時間過長可能導致牙齒畸形)

牙齒正畸牙醫

在牙醫的推薦下,我帶娃去看了牙齒正畸醫生。

醫生看了我女兒的情況,首先確認了需要干預治療:一方面是因為上下排牙齒的間距過大,達到10毫米,另一方面是牙弓呈V型,而不是正常的U型,從而導致牙齒的生長空間不足,只能向外發展,形成齙牙。

△ U型和V型牙弓對比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遺傳因素決定的。但在干預之前,正畸醫生認為有必要排除一下其他因素,比如舌系帶過短、呼吸問題。

正畸醫生解釋說,正常情況下,成人的舌尖應位于上切牙后方,舌背緊貼上顎黏膜(如下圖)。

△正常的舌頭位置

而這個位置不是生來如此的。

嬰兒期時,兒童舌尖位于上下齦墊之間,完成吮吸過程。當孩子4歲以后,舌尖逐漸上移,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舌系帶過短、呼吸問題),孩子沒有很好地完成舌尖上移,舌頭位置比正常人偏低,從而導致上顎發育不良,成為V型牙弓而不是正常的U型牙弓。

因此,為了確認是否有這些因素,正畸醫生建議我們先去找耳喉鼻科醫生(法語ORL)做檢查,并且拍了牙齒的X光片。

耳鼻喉科看診

于是,我們找到了耳喉鼻科醫生。

醫生根據X光片很快判斷出孩子的呼吸沒有問題,但是對于舌系帶過短的問題他不是十分確定。從外形上判斷,孩子的舌系帶略偏短,但是并沒有導致吮吸問題或者發音困難。

最后,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手術割舌系帶。

綜合評定

作為家長,涉及到手術,我們總是會擔心風險問題。

帶著心中的疑惑,我在手術前又找到正畸醫生討論了一下手術的必要性。他意見是,我們可以再找發音訓練師(法語:Orthophoniste)咨詢下,如果舌系帶的情況不是很嚴重,可以通過后天訓練矯正舌頭的位置。

在咨詢過程中,發音訓練師讓女兒讀了幾段文字,確認她的發音沒有問題,不一定要進行手術干預。與此同時,我也把X光片傳給了中國國內的一位牙齒正畸醫生,征求她的意見。她也認為舌系手術不是十分必要。

綜合其他醫生的意見,正畸醫生認為,如果舌頭的問題不明顯,可以通過矯正器擴大牙弓,使其形狀從V型逐漸改變為U型。因為這一時期孩子的骨骼比較柔軟,矯正難度較低。

經過這一番折騰,我們最終決定不進行手術,直接開始牙齒矯正。

然而,由于我們即將離開法國搬去新加坡,正畸醫生建議我們去新加坡后開始干預,因為這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最好在同一個醫生那里進行。

03

新加坡篇:什么是合適的整牙時機?

去年下半年,我們在新加坡安頓下來之后,就開始著手了解牙齒矯正的情況。

我先后帶女兒去看了一家專注于牙齒矯正的私人診所和一家大型公立醫院里的兒童牙科門診。兩位醫生得出了的結論一致:需要干預,但時機未到,要再過幾年等孩子即將進入青春發育期時再進行牙齒矯正。

這個結論和法國的正畸醫生的建議截然不同。

法國的正畸醫生認為目前就可以開始干預,而且稱最新研究表明,對于我女兒這種情況干預越早越好。

網絡上相關的信息也沒有定論。

比如,“丁香醫生”在《這樣護理牙齒,省下一輛車》一文中指出,“四五年級的小朋友,乳牙幾乎全部換成了恒牙,并處在頜骨生長發育的高峰期,正是矯正牙齒的好時機”。

美國正畸醫生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thodontist)的官網上《早期干預是否有好處?》一文指出,不一定要等到乳牙全部換成恒牙才開始矯正牙齒。孩子7歲時可以進行咨詢正畸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早期干預,即乳牙尚未全部換成恒牙時進行牙齒矯正。

早期干預的標準是:如果不干預,目前的畸形會變得更加嚴重。

早期干預的目的是:阻止目前不良的發展趨勢,引導面部骨骼和頜骨的生長,為即將萌出的恒牙提供合適的生長空間。

以下情況推薦早期干預:

地包天

牙齒錯咬

牙齒過擠

牙齒過疏

多牙或缺牙

非正常咬合問題(齙牙等)

由吸手指、吸奶嘴引起的牙齒和頜骨問題

當然,早期干預也未必一勞永逸,之后,病人有可能等到恒牙全部長好后進行第二次干預。

我有點懵了。到底該信誰?

正在這時,一位好心的鄰居給了我建議。她的兩個女兒在新加坡同一家診所整了牙,都是早期干預。如今,11歲的小女兒整牙已滿兩年,目前牙齒非常整齊。

在鄰居的建議下,我帶女兒去了這家診所。

醫生給我女兒做了檢查后確定了早期干預方式。她解釋說,早期干預和恒牙長全后干預的區別是:前者可以進行面部骨骼、頜骨的調整,后期干預主要是進行牙齒位置的調整。

就我女兒的情況看,一是早期干預利于擴大牙弓,為未來萌出的恒牙提供空間,可以避免之后矯正拔掉牙齒(不少后期干預都需要拔牙)。二是因為上下排牙齒的間距過大(達10毫米),下排牙齒已經咬合到上排內側牙齦上,屬于“齙牙+深覆合”,如不及時干預有可能對下頜關節造成損傷。

醫生建議我女兒使用活動矯正器。這種矯正器和傳統牙套相比,可以自行摘取,每天只需要戴滿14個小時,上學、吃飯不需要戴。佩戴時間主要集中在晚上睡覺和放學回家的時間。

△活動矯正器

對于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這種牙套好處多多。

首先,上學不用戴,不影響語言學習和運動,更主要的是不影響美觀。孩子不必擔心被冠以“牙套妹”的外號,矯正過程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其次,吃飯時不用戴牙套,既不影響食欲,也便于清潔。

第三,佩戴時間集中在睡覺期間,孩子除了在最初一周有點不適外,很快就適應了,在不知不覺中矯正了牙齒。

除了佩戴方便外,正畸的效果也十分顯著。我女兒佩戴第一周上下排牙齒間距就縮小了1毫米,之后大約兩到三周縮小1毫米。門牙的中縫也逐漸縮小了。

但凡事貴在堅持。我女兒有一段時間沒有堅持每天佩戴。我也沒注意監督。三周過后去復查,妥妥地沒有任何進步。為此,醫生反復叮囑一定要每天堅持佩戴14小時以上。

到今天為止,女兒戴牙套剛好滿兩個月。效果還是看得見的。上下排牙齒間距縮小為6毫米。門牙中縫基本不見了。因為睡覺戴牙套,睡覺時也不再咬下唇了。

△整牙兩個月后

醫生告訴我們,早期干預一般為期1-2年,之后可能需要繼續佩戴保持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