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營養價值最高的菜一定要這樣蒸著吃!養生朋友的干貨哦!

shiyingbao

用最簡單的烹飪方法做最美味的食物

蒸菜以食材的原味與本色,高溫蒸汽瞬間加熱,快速鎖住食物的營養,還原食物本來的特質和風味,是一種最健康的烹飪方法,具有極大的營養價值和養生功能。

蒸菜歷史悠久品類繁多

無物不可蒸而食之 “無菜不蒸,無蒸非宴”。我國蒸菜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傳統蒸菜品種就有500多種,能夠代表中國蒸菜風味的菜式則有100多款。

中國蒸菜如此眾多的菜肴品種,是以“蒸”的基本作業為基礎,運用多種工藝手段和表現方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由此又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蒸制方法,幾乎達到了無物不可蒸而食之的程度。

蒸菜分類

以蒸菜技術分類:

粉蒸、清蒸、炮蒸、包蒸、封蒸、扣蒸、釀蒸、造型蒸等等

以畜禽類原料分類:

蒸排骨、蒸扣肉、蒸牛羊肉、蒸蹄花等等

以水產類原料分類:

蒸青魚、蒸鰍鰱、蒸鱔魚、蒸才魚、蒸田螺等等

以運用蔬菜類原料分類:

青菜蘿卜、芋頭蓮藕、菌豆制品等等

蒸菜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科技含量

“蒸”是陶制炊具高水平發展的結果

我國遠古時代的先民,用于“蒸”的炊具是一種叫做的“陶甑”的專用設備,是由陶鼎和一種底部帶有若干小圓眼的“釜”結合而成。鼎和釜都是最原始的陶器,誕生的年代較早。單獨使用鼎、釜之類的炊具,只能用于燉、煮、熬、羹等類菜肴的制作,成品飯食、菜肴都帶有湯汁。陶甑的發明和使用,使不帶有湯汁的飯食、菜肴出現了,而且較之同是不帶湯汁的燒烤類菜肴具有柔軟可口的特點。

古人把如此重大的功勞歸為黃帝的發明。后來許多其他類型的陶制炊具幾乎都是在釜的基礎上發展改進而成,可以用于蒸飯、蒸菜的“陶甑”便是如此。

這可以說是世界人類文化史上最早對蒸氣能的開發利用。時至今日,西方饌肴的烹飪中幾乎沒有使用蒸的方法。

《齊民要術》記錄了蒸制菜肴的方法

在我國中古及其以前有關飲食烹飪的歷史資料中,對蒸制菜肴記錄最全面、最系統的是北魏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一書。該書的第八卷專列“蒸缹法第七十七”一章,對我國魏晉南北朝及其以前流行于民間的主要蒸制方法與蒸制菜肴品種進行了系統總結與詳細介紹。

《齊民要術》記錄了蒸制菜肴的方法

《齊民要術》中粉蒸、清蒸、糝蒸、裹蒸、毛蒸、竹蒸、蜜蒸、煮蒸等的分析方法,不是嚴格分類學意義的劃分,而是根據中國傳統烹飪方法的習慣分類總結出來的。由此可見,早在中國6世紀時候,蒸制菜肴的方法不僅得到了廣泛運用,而且已經非常成熟。

蒸菜的營養價值和養生功能

蒸菜不僅歷史悠久、數量眾多、技法紛呈、食眾廣泛,更重要的是富有中國傳統養生意義上的歷史內涵與文化價值,在營養上和養生方面具有極大的價值。

蒸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蒸菜”是烹飪方法中較為符合現代營養科學原理的菜肴體系。在眾多傳統的烹飪方法中,無論油炸、燒烤、爆炒、煎煸,均系運用烹調油作為傳熱媒介,其高溫加熱對食物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已是眾所周知。

蒸食有利于保護食物的營養素

從科學烹飪的角度來看,“蒸”的烹飪方法具有能夠很好地保護食物營養素的優點,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對營養素的破壞,起到保護食物營養素的作用。一切運用食物油脂作為烹飪傳熱媒介的菜肴,都會因為烹調油的高溫加熱使食物中的營養素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即便是煮、汆、燜、燉等運用水作為烹飪傳熱媒介的菜肴制作,也會因為大量可溶性營養素被溶解到湯汁中,而造成一定的損失。

但蒸制菜肴則不同,食物的營養素完全被保留在食物之中,沒有造成任何的流失,尤其是那些在加工中保持食物原有完整形狀的菜肴,營養素幾乎一無所失,這就很好地保留了食物原料的原有營養成分與風味特點。蒸菜具有原汁原味、清淡素雅、保護營養、利于養生的特點。

蒸食有利于食物酸堿平衡的調和

一般來說,所有動物的肉類都屬于酸性食物,而谷物、蔬菜、水果等屬于堿性食物。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人體是一個趨于弱堿性的機體,大量酸性食物的攝人不僅會破壞人體的酸堿平衡。高溫油炸、煎、炒等菜肴制作,由于大量烹調油的使用,使動物肉類菜肴更加酸性化,也使原本呈堿性的谷物、蔬菜類等菜肴降低了其原有的堿性。同時,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容易導致癌癥發生幾率大大增加,對人體危害較大。

在中國傳統的食饌體系中,蒸制食品可謂獨具中國風格。中國蒸食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完整的菜肴記錄。

從現代營養科學來看,中國蒸菜所蘊涵的養生保健原理與營養學優勢,尤為其它類萊肴體系所不及。

從現代營養科學的角度說,蒸菜的養生之道對于現代人們的飲食養生、營養健康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