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移植后,姐妹們最關心的是能否成功著床,順利懷孕。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懷孕呢?
早在1927年,人們就可以用女性的尿液來判斷自己是否懷孕了,這種尿液被稱為“A-Z“檢驗”的方法很多
正式的免疫尿液測試始于1960年,比通過血液測試早了十多年。因此,用尿液來判斷懷孕確實是一種經典而歷史悠久的方法。
對于現在的育齡婦女來說,隨便做尿早孕測試真的太稀松了。畢竟各種驗孕紙、驗孕棒都不需要處方,可以在藥店、社區、淘寶上獲得,便宜、方便、立等都是可取的……那為什么只要孕婦一走進醫院,幾乎無一例外,就會被醫生開一個“抽血驗孕”呢?檢查一次血,比尿貴好幾倍,難不難?……這是想敲詐我們的錢嗎?!
事實上,就像OTC藥物和處方藥一樣,它們都有非常好和廣泛的用途,但適用的時間和地點是不同的。
尿HCG檢測
說到最簡單的妊娠檢測方法,毫無疑問,一定要用尿妊娠試紙。
20世紀60年代剛出現時,其靈敏度仍然很低,只能檢測到大于>500IU/LHCG濃度,但對于早孕,定性判斷就足夠了。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大多數OTC妊娠測試紙都非常敏感。根據說明書中的解釋,濃度>25IU/L的HCG。某些類型的妊娠試紙甚至可以低至0.4到6.3IU/LHCG濃度有反應,所以這類試紙的商品名稱從“早孕”演變為“早孕”是不合理的。
試管嬰兒治療中有一個常見的問題——「我已經接受胚胎移植三天了。我懷疑我已經著床了。我能開始排尿嗎?早孕試紙現在能測出來嗎?」
答案是,雖然不建議這樣做,但確實可以測量。
尿HCG檢測最大的缺點是檢測精度不高。如果不嚴格按照檢測標準進行,可能會得到錯誤的結果。
最常見的是假陽性,即試紙檢測顯示“懷孕”,但事實并非如此。原因有很多,包括血液、精液、尿蛋白、垂體分泌異常、尿PH值過高、阿司匹林、美沙酮等藥物的使用。
相反,它是假陰性的,即雖然懷孕了,但試紙檢測后只出現了“一杠”狀態。這其實更容易理解:即使是正常懷孕,HCG多少分泌也波動很大。在懷孕4周時,尿HCG濃度可能低于6IU/L,此時,許多尿HCG試紙根本達不到“陽性”的靈敏度。若為宮外孕,或胚胎發育不良,HCG水平較低,這種情況比較常見。此外,過量飲用水會導致尿HCG濃度下降,使用利尿劑或抗組胺劑等藥物可能產生假陰性。
因此,在檢測尿HCG之前,為了避免假陰性,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和注意事項包括:
不要過早檢測(需要等到懷孕發展到尿HCG濃度上升到6.3IU/L上述時期);
避免過量飲用水,盡量使用晨尿(濃度較高);
延長讀取結果的時間;
任何可辨認的結果都被視為陽性(即:一個非常淺的杠也被視為懷孕)。
還有一種情況,尿液中的HCG濃度很高,常見于葡萄胎、絨毛膜癌等滋養細胞疾病,也可能導致檢測到的“鉤狀效應”和假陰性。同樣,尿液HCG試紙一般只用于定性判斷早孕。如果一些懷孕2-3個月的孕婦仍在測量尿液,檢測線往往會變淺或不顯示。
血HCG檢測
與尿液HCG檢測相比,血液檢測HCG水平的準確性要高得多。即使你一口氣吃了整個西瓜,喝了一瓶可樂,血液中的HCG濃度也不會波動太大。檢測靈敏度也高得多,酶聯免疫吸附法可檢測到25IU/L以上的HCG,目前最常用的熒光免疫法測量下限可達1IU/L,幾乎只要有胚胎植入,只要滋養細胞侵入血管,就能立即檢測出來。
免疫檢測中常見的“鉤狀效應”容易導致尿HCG檢測出現“假陰性”,理論上也會發生在血HCG檢測中。其原理是,HCG濃度過高,檢測底物過度消耗,最終得出遠低于實際情況,或干脆“陰性”的結果。
然而,在實際應用中,血液HCG檢測很少受到假陰性的困擾。不是“鉤狀效應”不會發生,而是如果真正的基礎被過度消耗……我們的檢測機……它會報警的!如果只是在家里檢測尿液,怎么會有這種報警機制呢?
在臨床應用中,血HCG檢測的最大優點是它是定量檢測。“定量”的好處是,如果只檢測一次,就可以得出是否“懷孕”的結論;反復檢測有助于判斷妊娠的發展,如可疑異位妊娠、可疑不良妊娠的密切觀察,如自然流產后、葡萄胎治療后的隨訪等。因此,血HCG檢測已經脫離了“非處方”和“非處方”OTC“的范疇,更多的屬于疾病診斷的領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血液HCG檢測有很多好處,但其缺點也非常明顯:必須去醫院,由醫生檢查,需要抽血,等待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才能得到結果。因此,在抽血檢查之前,我們應該權衡它的優缺點。一些早孕婦女,在沒有任何醫學指征的情況下,只是因為擔心、緊張,反復多次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我已經小便了,發現自己懷孕了,為什么醫生還要我再檢查一次抽血?
有2種可能:
妊娠失敗或妊娠并發癥的風險較高,定量檢測和隨訪很容易判斷病情。例如:早孕試紙檢測為弱陽性,以往自然流產,異位妊娠風險較高。更加注意妊娠結局,避免假陰性或假陽性。例如:輔助生殖治療后的妊娠判斷、保留證據以防止醫療風險等。
所以,懷孕了,驗尿還是驗血比較好?沒有更好的說法,只有靈活運用,才能更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