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三八線11:真實的上甘嶺之炮擊
作者:德衡術
1952年10月30日,對于所有親歷上甘嶺戰役的人來說,都是不同尋常的日子。這一天,一直以來被美聯軍軍官評價武器裝備落后的志愿軍,破天荒地投入了百余門火炮,對上甘嶺兩個高地進行了地毯式的轟炸。這次炮擊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絕對是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上罕見的。美第七師有一位名叫里基的上尉曾在戰后回憶說:“(當夜)中國軍隊的炮火像下雨一樣,每秒鐘一發,可怕極了,我們根本沒有藏身之處……”
志愿軍火箭炮陣地
而這次炮擊所達到的效果也是驚人的。從10月21日志愿軍退守坑道以來,美聯軍在高地上構筑了大量的工事。但是,經過從10月30日中午開始的長達8個小時的炮火洗禮后,高地上敵人約70%的工事都被摧毀。在工事被摧毀殆盡的同時,炮擊也造成敵人大量的人員傷亡。一位團偵察股長在31日白天偵察發現,敵人為了運走30日夜被炮擊炸死的官兵,尸體整整拉了30卡車。而這些運走的尸體的數量,恐怕遠遠達不到實際數量,因為有大量的尸體被棄置于被我軍占領的陣地上,美軍根本無法運下來。
對于志愿軍官兵,特別是已經在坑道里退守10多天的志愿軍官兵來說,10月30日這天更加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他們在狹窄的坑道里,沒吃沒喝沒彈藥煎熬了10多天,不僅是在肉體上被折磨,更加是在精神上被折磨。很多戰士甚至痛苦到寧可出去和敵人拼死一戰,也不愿意在暗無天日的坑道里堅守。所以當后方的炮聲響起,在坑道里的志愿軍無不興奮異常,他們甚至將發起進攻的暗號統一成“開飯”。“民以食為天”,對于這些在坑道里忍饑挨餓十多天的戰士來說,真的沒有比“開飯”這個詞能夠更加貼切的形容當時他們殺出坑道奪回陣地的渴望。
但炮火準備再充分,終究難以將高地上敵人所有的工事和人員全部清除干凈。當步兵在炮火準備之后吶喊著“開飯咯”的號子向高地發起沖鋒時,“針尖對麥芒”的短兵相接,終歸還是避免不了。有戰斗就會有犧牲,少數犧牲者留下了名字,比如邱憲章,但大多數的犧牲者卻默默無聞地犧牲在上甘嶺。
邱憲章,1917年出生在四川儀隴,1949年參軍,1951年跟隨所在部隊15軍29師86團1營3連入朝作戰。由于邱憲章善于觀察、動作靈活、頭腦機敏,連長將爆破組長的任務交給了他,他也成為了連隊里的“爆破能手”,屢屢建功。
上甘嶺戰役進行到10月下旬,考慮到45師傷亡過大,15軍軍長秦基偉決定調整部署,命令軍第二梯隊29師迅速在五圣山地區集結,接替45師的防務任務。而29師到達五圣山地區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協同45師發起10月30日晚的大反擊,奪回上甘嶺上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其中597.9高地是反擊重點,敵人光守敵就多達4個連。
為了收復597.9高地,15軍負責正面進攻的是86團2個連加上45師利用補充的新兵重新組建的5個連。再加上,前期退守597.9高地各坑道的45師其他連隊,整個597.9高地反擊作戰,至少投入了10個連隊近1600多人。邱憲章所在的86團3連就是被賦予此項反擊任務的連隊之一。
炮火準備開始前,3連已經早早的從五圣山后方隱蔽運動到了597.9高地1號陣地下面一個主坑道。由于連日來的不斷炮火封鎖,敵人也有所懈怠,3連抵達到作為沖擊出發陣地的坑道時并沒有多少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