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帝陵簡介(天下第一陵——黃帝陵)

shiyingbao

黃帝陵簡介(天下第一陵——黃帝陵)黃帝陵,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號稱"天下第一陵" ,又稱"華夏第一陵" ,"中華第一陵" 。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于秦靈公三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 。自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 ,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黃帝陵古柏群,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共8萬余株,千年以上3萬余株 。"黃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 ,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和"世界柏樹之冠"。1961年3月,黃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 。1997年7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02年5月,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7年5月,被列為第一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黃帝陵景區主要由軒轅廟和黃帝陵兩大部分組成。軒轅廟在橋山山麓,而黃帝陵則在橋山之巔。黃帝陵標識碑,位于黃帝陵印池廣場前,于2017年3月16日落成。標識碑正面雕刻的黃帝陵標識,圓形背景源自中華文化"天圓"的傳統理念,虛實相間體現時空轉換,圓形下方的大地和如意祥云圖案,寓意黃帝開創的中華文明根植厚土、造福華夏。

 


軒轅廟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也是整個廟院的主體建筑,坐落在廟院中心。重建于明朝,1959年曾做過一次較大規模的重修。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大殿屋頂為歇山頂,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與筒瓦相扣覆蓋,檐部施勾頭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當間建有六扇隔扇門,次間、稍間則各有四扇隔扇門。檐下的欄額、平板枋為和璽彩繪、斗拱彩繪,兩側與兩側背面、內梁等處的彩繪,均精致華麗。正殿門楣上懸掛有原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于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夏祭陵時所題“人文初祖”大匾,字體鐵畫銀勾,剛中藏秀。

漢武仙臺;東門進入陵園,左側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臺,始建于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臺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臺”四字,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立,落款為“池南唐琦書”。漢武仙臺或稱漢武祈仙臺,《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封元年,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帝劉徹勒兵18萬大軍,北征朔方,凱旋后,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歸途經黃帝陵時,停兵祭祀。同時為使自己長壽成仙,又令18萬兵士于此起土筑臺,以土堆成,翠柏圍之。后人因此稱此臺為祈仙臺。《中部縣志》也載:漢武仙臺,“峙黃陵左側,高出林表,漢武巡朔方,還,祭黃帝,筑臺祈仙”。漢武仙臺下圍120米,上圍22.5米,距陵墓45米,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四圍古柏環抱,臺頂高達林表。登臨其上,四周景色盡收眼底,民間有“登臺一次,增壽一年”之說。

文物遺存;軒轅廟內現存祭祀保護碑刻124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1325年)禁伐黃帝陵樹木圣旨碑。祭文碑刻46通,均是御制祝文。所謂御制祝文,就是皇帝親自頒發的祭文,代表的是國家級祭祀 ,其中有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祭黃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