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是指將男性精液和女性卵子在實驗室原位結合,進行妊娠的一項生殖技術。這種技術具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也受到許多夫妻的歡迎。但也存在特定的風險,特別是遺傳所帶來的風險。因此,為了減少這種風險,唐篩是一項重要的程序,必須在試管嬰兒方案之前進行
唐篩是一項胚胎遺傳檢測,以檢測出可能攜帶遺傳病基因或致殘病基因的胚胎。該檢測在試管嬰兒實施預先,能夠讓醫療機構確定沒有問題的成熟卵子,做出最佳抉擇并進行下一步性育種治療。
唐篩包括分子遺傳學檢測,如PCR和Southern Blot技術,能夠準確確定基因突變及不良基因的對應等。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體外檢測,它是通過取得患者體外的細胞進行檢測,來發現攜帶不良基因的胚胎。此外,唐篩還可以通過體內檢測,也就是指使用經受試管嬰兒治療的患者的胚胎樣本進行檢測,以確定有無攜帶不良基因。
綜上所述,唐篩是一種重要的遺傳篩查技術,是現代生殖技術應用中試管嬰兒過程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程序,減少不良基因及其相關疾病的風險,確保彌補生育的雙方的健康。
試管嬰兒發生唐篩的幾率?
試管嬰兒發生唐篩的幾率主要取決于多種因素,例如母親的年齡、授精技術的水平、胚胎狀況等。根據最近的研究資料,在沒有抑制因素的情況下,接受IVF和IUI(人工授精)技術治療的母親年齡在35歲以下,創造難以激活同時添加負載壓力的遺傳性應發生雙基因異常情況的幾率較低,普通為3~5%;而母親年齡在35歲以上,幾率會升高,比如37歲時可能升至10%以上;而超過40歲,幾率更高,從10%起跳,再次上升至15%-20%甚至更多。
此外,隨著IVF和IUI(人工授精)技術的發展,可活性卵子的成活率越來越高,同時精子的品質也越來越好,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發生唐篩的幾率。另外,如果胚胎發生唐篩,臨床醫生可以采用真空萃取法和PGD(胚胎細胞遺傳學檢測)等技術進行檢測,使幾率去除致失代謝紊亂的胚胎,減少發生唐篩的幾率。
總的來說,提醒大家能接受IVF和IUI(人工授精)的母親,如果年齡在35歲以下,發生唐篩的幾率在3~5%左右,如果年齡在35歲以上,幾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高等,發生幾率可高達20%。而通過一定的技術,可以將發生唐篩的幾率有所降低。
經常有小仙女們問,移植后需要一直躺著嗎?一直躺著是不是更容易著床?
畢竟經歷了促排卵、取卵、胚胎培養,再到移植入腹,成敗在最后一步,難免有糾結和不安的情緒。
其實準媽媽所謂的糾結,無非是擔心移植的胚胎會流出來,一直躺著是保護胎兒的最好辦法。
移植后需要一直躺著嗎?
認為移植后需要一直躺著的人有一個擔心:胚胎會被重力排出體外。
其實子宮腔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腔體。在黃體酮的作用下,宮頸管關閉,所以移植后起床做正常活動不會“掉”胚胎。
在孕酮的作用下,胚胎移植后的子宮內膜變得非常柔軟,像厚厚的羊毛地毯。
移植后無論平躺還是站立都不會影響胚胎的運動軌跡,胚胎躺在這些柔軟毛茸茸的內膜間隙里特別穩定。
站立、行走、飛行都不會使胚胎滑出子宮腔。
贊成移植后長期躺著的也認為躺著能得到休息,有利于著床?
有學者對比了臥床24小時和臥床1小時的患者,發現臥床1小時和臥床24小時的患者妊娠率和流產率沒有差異。說明移植后臥床不起是沒有幫助的。
所以無論臥床多長時間,都對胚胎著床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