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除了發燒,另一個讓家長抓狂的就是拉肚子,一天下來,拉了幾次的寶寶立刻就蔫了,父母看著揪心,寶寶也難受。
什么樣的頻率算是拉肚子呢?
純母乳喂養的寶寶,由于母乳的分子量小,大便成份比較稀、次數較頻繁,每天可達3-6次,不過6次以下都算是正常;混合喂養或者吃奶粉的寶寶,大便成份濃稠,每天1-2次,隨著寶寶逐漸長大,胃腸功能不斷發育完善,每天一次,都是正常的!
如果大便次數明顯多于這個頻率,加上外觀的改變,如水樣便、粘液狀、或者膿血便……寶媽們基本心里就有譜了,要趕快帶寶寶去看醫生。
常見腹瀉分幾種
寶寶在四個月前,由于主要進食以母乳或奶粉為主,感染性腹瀉的機會并不是很多,四個月后,隨著輔食的添加,與外界頻繁的接觸,寶寶不知不覺也會和各種細菌、病毒接觸,因此,腹瀉成了嬰幼兒常見的疾病,先來讓我們先來看看腹瀉都有哪些原因吧!
一般常見的腹瀉有消化不良性腹瀉和感染性腹瀉
消化不良性腹瀉,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寶寶的便便酸臭,有時可以看到大量的泡沫、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奶瓣!
記得我家娃小時候身體一直還不錯,在他7個月左右時,喂了一些排骨湯后,第一次出現腹瀉,噴射狀的水樣便……這就是典型的消化不良,因為寶寶嬌嫩的腸胃不能消化太油膩的東西,消化不良性腹瀉通常不需要太多治療,停掉排骨湯,第二天就自行緩解了!
感染性的腹瀉,又分細菌性感染如腸炎、痢疾,夏季比較常見,和病毒性腹瀉又稱秋季腹瀉,是輪狀病毒感染。
化驗大便要干嘛?
通常帶拉肚子的寶寶去醫院看醫生,都會要求化驗大便,究竟大便里有什么名堂呢?
化驗時,通常醫生首先會觀察一下大便的外形:是水樣便、膿血便、粘液便、還是含有食物殘渣以及奶瓣的便。
然后看大便里有沒有紅、白細胞,如果有、數量是多少,以此來初步判斷是腸炎還是痢疾;
如果沒有紅、白細胞,有較多的脂肪顆粒,會考慮是否是消化不良性腹瀉;
同時也會做輪狀病毒測試,這時如果輪狀病毒測試結果是陽性,基本就可確診秋季腹瀉了。
怎樣正確留取大便
家長帶拉肚子的寶寶去醫院時,最好順便帶上寶寶的大便,但是要注意,留在尿不濕上、以及紙巾上的大便都是不可以的,因為這些材質吸附力比較強,會把大便中的有形成分如紅、白細胞吸附掉,同時還要注意不要把大便和尿液、水,混合在一起,這些都會導致化驗時的誤判。
應該將寶寶大便留在塑料、玻璃器皿中,比如用保鮮膜、盛中藥丸的小盒、玻璃小瓶等等,需注意留取之前一定要用清水沖干凈,不要有殘留的其他化學物質或藥物,同時要在1小時內送到醫院化驗。
醫生只有在明確拉肚子的病因之后,才會對癥下藥。
通常感染性腹瀉醫生會要求服用抗生素,服抗生素時需要注意要遵醫囑、療程要足,一般5-7天,不要擅自停藥,有的患兒家長吃藥一兩天后見病情好轉就擅自停藥,其實這樣容易造成病情反彈,細菌耐藥。
病秋季腹瀉時患兒往往是大量噴射狀的水樣便,家長不要驚慌,嬰兒大量的排泄,實際也是將病毒排出體外的過程,病毒感染性腹瀉和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是不需要用抗生素的,通常注意口服補液鹽、補充水分,不要讓寶寶脫水是關鍵。
如果寶寶長時間的腹瀉,化驗大便正常,加之其經常哭鬧煩躁,應考慮乳糖不耐受、過敏等其他特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