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們最重大的節日之一,現在在全世界各地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過春節了。春節意味著團聚意味著歡聲笑語,是大人小孩都喜歡的節日。那么,春節起源什么時候呢?2023年本文就贈你春節的來歷和風俗,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清楚吧。
春節的來歷和風俗
1.據史書記載,春節在唐虞叫載,夏朝叫歲,商朝叫祀,周朝叫年。“年”的本義是指糧食的生長周期,每年都是熱的,所以春節是一年一次,含有清風的意思。也有人說春節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那時候,每當春天臘月到了尾聲,祖先們就宰殺豬羊,祭祀鬼神和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避免災難。他們臉上涂著朱砂,戴著鳥羽,唱歌、跳舞、吃喝,非常熱鬧。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春節始于虞舜。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做皇帝,帶領部下拜天地。從那時起,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被稱為春節。直到辛亥革命后,農歷新年才被正式命名為春節。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將元旦定為公歷1月01日,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以區別農陽。
2.春節的來歷和風俗有很多,比如拜年,貼門神:
貼門神:起初,守門人將紅木雕刻成人形,掛在人旁。后來被畫成守門人貼在門上。現在人們常把畫一對門神作為一種技藝,寄托了勞動人民辟邪消災、迎吉祥的美好愿望。
貼春聯:春聯又稱“門聯”、“對聯”、“桃符”,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期間張貼而得名。
貼年畫:春節期間在城鄉懸掛年畫也很常見。厚厚的黑色和彩色的年畫為千家萬戶增添了許多繁榮和歡樂的節日氣氛。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一的年畫,后來發展成為日歷,一直風靡全國。
吃年夜飯,守歲:中國民間有守年夜飯的習慣,俗名“忍年”。守年夜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要細嚼慢咽,從開燈開始,人就要坐在桌邊。有的人會吃到深夜,大家通宵熬夜到天亮,這叫“守年夜飯”。
拜年: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在親戚朋友和鄰居家祝賀新年,原名拜年。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長輩給晚輩的,鼓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成長,做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