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女人是如何生孩子的(古代美女是怎樣生孩子的)

shiyingbao

從小到大,在我們看過的各種古裝片兒里,古代人都是怎么生孩子的呢?

咦!好像生孩子時候表情都差不多嘛!沒錯,影視劇里生孩子就是母親生的表情猙獰,汗如雨下,大聲叫喊,然后,孩子就出來了。

古人生孩子真的就是這樣嗎?燒上幾鍋開水,然后用燒紅的剪刀來割斷臍帶,接生婆在使勁喊個加油用力快出來了,然后孩子便出來了么?那若是孩子體位不正呢,孕婦若是難產大出血血呢?若母嬰都有危險只能保其一呢?

以上的問題大家不用好奇,一切都只有真實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知曉,我們只能從古籍中知其一二。

女人生孩子,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危險情況,如血栓、大出血、難產、胎位不正等。所以古人說,兒奔生,娘奔死;馬三立的相聲說,母子見面,猶如閻王殿前走了一遭。生育是女人生命中三大坎(出生為人、結婚成為女人、生育成為母親)里的第一大坎。

由于古代醫療水平不高,女性生孩子時要消耗大量體能,特別是在難產時更加嚴重,再說也有可能在生孩子時引起生殖道的血管破裂而引起大出血,這時因為身體非常虛弱和大出血,很容易引起諸多內臟器官的衰竭和失血過多而死亡。總體來講,古代女子難產率高,跟古時候醫學技術低下、女子早婚等有很大關系。

據記載,古人生孩子的姿勢遠遠不止一種,生孩子的方式也是多樣的。

史前時代:草叢是產房

在史前時代,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20到30歲。那個時代草叢就是女人的產房,拿一片樹葉鋪在地上便是寶寶們的包被。再加上惡劣的環境,夭折更是常有的事情。有數據表明,這個時代20%的兒童活不過第一個生日。

秦漢時期:路邊產子

到了秦漢,古人視孕婦分娩為“不潔”,忌諱在家生產。這個時代的人們會在墳墓和道路旁搭一個草棚子作為臨時產房。分娩前,將孕婦移入其中待產。而且生產完以后也不能立即回家,需要等到孩子滿月后,才可以抱著孩子回去住。

魏晉南北朝:孕婦被“逐”回屋生產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孕婦分娩的場所又回到家中。因為東昏侯蕭寶卷喜歡到處游走卻又不想被人看到。每次出行前他就派人驅趕所經之途的老百姓,有待產孕婦的人家只好將路邊的臨時產房改為家里。但對屢生不育的孕婦,分娩時只能放在室外,乃至田間、水溝邊。這個風俗一直持續到清代。

宋清時期:催生助產成為風尚

從宋代開始,催生助產之術開始流行起來。但這并步意味著那個年代的孕婦能夠少受一些苦。在《婦人大全良方》里記載了這段類似于巫術的“催生丹”配方:兔毛和皮燒為灰,末之,以酒調方寸匕,服之即產。在生產過程中產婦被粗魯地灌下這些藥汁,至于能否順利生產只能聽天由命。

重慶大足石刻中有一副“分娩圖”,反映了南宋產婦的生孩子方式,即是典型的豎式分娩方式,分娩時至少有兩人助產,其中一人從后面抱住孕婦的腰,另一個人準備接生。

回到近代:游走于坊間的接生婆

近代,有一個特殊的婦女職業:接生婆。普通的剪刀、檀木色的木盆以及一條不知從來弄的‘臍帶布’成為了她們接生的“三件法寶”。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接生婆在接生過程中,也不戴經過消毒的手套,赤手空拳接孩子、包臍帶,所以孩子的臍帶經常發炎,或因破傷風感染死掉。

歷史上還有不少關于剖腹產的記載,這是一種當母親因精疲力竭無力將嬰兒產出或嬰兒胎位不正而被卡在里邊時所采取的措施。雖然眾所周知,婦女在這種手術中可能難逃一劫,盡管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但究竟有多少產婦能在術后活下來卻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