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檢查發現異型細胞不一定是癌,可能是炎癥、增生或癌前病變等非癌性病變,但也可能是惡性腫瘤的早期表現。
異型細胞指細胞形態、大小、排列等與正常細胞存在差異的病理學特征。炎癥反應可能導致細胞暫時性異型改變,例如慢性宮頸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等疾病中常見反應性異型細胞。這類細胞異型程度較輕,核分裂象少見,通過抗感染治療或消除刺激因素后可恢復正常。某些增生性疾病如乳腺導管上皮增生、前列腺增生也會出現細胞異型性,但細胞排列結構仍保持良性特征,臨床多采用隨訪觀察或藥物干預。
當異型細胞伴隨核質比增高、病理性核分裂、浸潤性生長等惡性特征時,需高度警惕癌變可能。例如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結直腸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等癌前病變,其細胞異型程度介于良惡性之間。確診需結合免疫組化標記物檢測,如P53、Ki-67等增殖指標輔助判斷。對于已出現間質浸潤的異型細胞團,病理學可明確診斷為癌,此時需根據癌癥類型制定手術、放化療等綜合治療方案。
發現病理報告提示異型細胞時,應及時攜帶完整病歷資料至病理科或腫瘤科復診。避免自行解讀專業術語造成恐慌,臨床醫生會結合組織學特征、免疫組化結果和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判斷。日常需注意觀察身體異常癥狀變化,定期復查監測病變進展,保持均衡飲食和規律作息有助于維持細胞正常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