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成良好的習慣(父母要培養孩子自我督促和檢查)

shiyingbao

養成良好的習慣,父母要培養孩子自我督促和檢查 孩子們在學校有老師和同學的監督和檢查,家里有家長的監督和檢查,但學校并不總是有老師跟著,家里的父母也不總是在身邊。

孩子們在這個時候該怎么辦?孩子們總是長大,總是離開父母去社會,作為父母還能繼續監督和檢查嗎?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養成自我監督和檢查的習慣,他就不能很好地進入社會。因此,有必要立即培養孩子在學習和行為方面進行自我監督和檢查的習慣。

1.學習中的自我監督和檢查

在學習中,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測試所學的知識。然而,老師不能經常測試,父母可能不知道該測試什么,然后依靠孩子自己測試。一開始,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測試。家長要給他提供自我測試的條件和方法,比如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購買一些階段性的練習書籍,篩選一些計算機同步教學軟件。這些類型的書籍和軟件中有各種各樣的課程練習,孩子們可以定期進行測試。

當然,檢查學習效果不僅僅是一種測試題目的方式,家長還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來檢查孩子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帶孩子去科技館的時候,讓孩子解釋自己看到的現象,了解他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當你帶他去自然博物館時,你可以知道你的孩子學到了多少關于人文、地理和生物的知識;也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了解他是否能靈活運用文學等方面的知識。

只有在實際應用中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些方法不僅能檢查孩子的知識,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鍛煉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一舉多得。如果能讓孩子覺得檢查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自我監督和檢查的習慣,一旦習慣形成,父母就會完成任務。

在檢查知識時,如果發現雖然孩子們努力學習,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們應該從孩子們學習方法的角度來考慮,讓孩子們知道學習方法的質量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因素。為了知道目前的學習方法是否有效,有必要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來觀察。

如果你花了很多時間,但效果并不明顯,這意味著學習方法有問題,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發現問題,并不斷改進。同時,讓孩子養成每隔一段時間回頭總結學習方法和效果的習慣,了解學習方法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然后有意識地改進學習方法。

2.行為自我監督和檢查

學習成績好的不一定是好孩子,這個道理就不用多說了。要實現行為中的自我監督,養成檢查習慣,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習慣。家長要教育孩子敢于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可以采取鼓勵和懲罰相結合的方法。當孩子做了一件事,不管是好是壞,我們都要問“這是誰做的”。孩子承認后,要肯定自己承認的勇氣,然后討論自己是否應該做什么。

從小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習慣,不要總是安排孩子的事情,不要放心讓孩子獨立做的事情可以在旁邊看,不要干預,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是好的。另外,家長在做錯事的時候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在孩子遇到壞事的時候責罵孩子,遇到壞事的時候要找理由開脫,尤其是孩子在場的時候,要放下家長的架子,勇于承擔責任,這是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好機會。

只有當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時,他們才能談論自我監督和檢查。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時,他會不自覺地考慮后果。為什么大一點的孩子不主動把手伸進沸水里?事實上,這是因為他知道把手伸進沸水里會被燙傷,他會感到疼痛,并對把手伸進沸水里的行為負責。

家庭成員應該經常坐在一起說話,在輕松的氣氛中評論家庭成員在這段時間里的行為,父母和孩子都平等對待,以找出問題,并給孩子定期反思自己的機會。

養成良好的習慣,父母要培養孩子自我督促和檢查,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很容易養成一些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故意培養,可以形成“三思”的習慣,在行為中也會勤于自我檢查,實現自我監督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