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骨折術后需注意傷口護理、康復訓練、疼痛管理、飲食營養和定期復查五個方面。1、傷口護理:
術后保持傷口干燥清潔,每日觀察有無紅腫滲液。使用醫用敷料覆蓋,避免沾水或摩擦。若發現傷口發熱、劇烈疼痛或膿性分泌物,需立即就醫。遵醫囑按時更換敷料,拆線前禁止自行處理傷口。糖尿病患者需加強血糖監測以防感染。
2、康復訓練:
早期進行足趾屈伸活動預防血栓,2周后開始踝泵訓練。6周內避免負重,使用拐杖輔助行走。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逐步開展關節活動度訓練,如跟腱牽拉、抗阻內翻等。康復周期約3-6個月,訓練強度需根據影像學愈合情況調整。
3、疼痛管理:
術后48小時內冰敷可減輕腫脹,每次15-20分鐘。醫生可能開具塞來昔布、洛索洛芬鈉等消炎鎮痛藥。夜間抬高患肢超過心臟水平,使用支具固定減少移動痛。持續性劇痛或突發刺痛需排除內固定松動可能。
4、飲食營養:
增加蛋白質攝入促進骨痂形成,每日補充60-80克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蛋。鈣質每日需達1000-1200毫克,可通過牛奶、豆腐獲取。維生素D3輔助鈣吸收,建議每日曬太陽20分鐘。戒煙限酒以避免影響血液循環。
5、定期復查:
術后1周、1個月、3個月需拍X線片評估骨折愈合進度。內固定物通常1年后取出,骨質疏松患者需延長觀察期。復查時需檢查關節穩定性與活動范圍,必要時調整康復方案。出現異常聲響或活動受限應及時就診。
術后3個月內建議使用助行器減少患肢負荷,睡眠時用枕頭墊高足部。可進行低強度上肢運動維持心肺功能,如坐姿啞鈴訓練。康復中期可嘗試水中行走減輕關節壓力,后期逐步過渡到騎自行車等非沖擊性運動。心理上需建立合理預期,避免過早恢復劇烈運動導致二次損傷。家屬應協助完成日常起居,注意防跌倒措施如清除地面障礙物、浴室鋪設防滑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