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建議首診神經內科或精神心理科,嚴重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發作性睡病、不寧腿綜合征、失眠障礙、晝夜節律失調性睡眠覺醒障礙。
1、神經內科:
器質性睡眠障礙多由神經系統病變引發,如帕金森病相關睡眠片段化、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日落綜合征。神經內科通過多導睡眠監測可鑒別中樞性睡眠呼吸暫停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前者與延髓呼吸中樞損傷相關,需進行無創通氣治療。
2、精神心理科:
心理因素主導的睡眠障礙包括抑郁癥伴發的早醒、焦慮癥相關的入睡困難。認知行為療法對慢性失眠效果顯著,嚴重病例需聯合鎮靜催眠藥物,但需警惕苯二氮?類藥物依賴風險。
3、睡眠呼吸暫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屬高危類型,夜間反復缺氧可導致肺動脈高壓、心律失常。典型表現為鼾聲中斷伴血氧飽和度下降,體重指數超過30的人群患病風險增加3倍,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是首選治療。
4、發作性睡病:
以日間不可控睡眠發作和猝倒為特征,與下丘腦分泌素神經元缺失有關。患者可能在行走、進食時突然入睡,駕駛等高風險活動中猝倒發作可能導致嚴重事故,需服用中樞興奮劑控制癥狀。
5、晝夜節律失調:
睡眠時相延遲或提前綜合征屬于相對輕癥,多見于輪班工作者或青少年。光照療法配合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可重置生物鐘,長期作息紊亂可能誘發代謝綜合征。
建立規律作息時間表,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臥室環境保持黑暗安靜。晚餐不宜過飽,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攝入。適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改善睡眠質量,但避免睡前3小時劇烈運動。存在持續打鼾伴呼吸暫停、日間嚴重嗜睡或突發肌肉無力癥狀時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