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魚是十分有趣的觀賞魚,別稱鐵魚、天堂魚、菩薩魚等,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絲足鱸科、斗魚亞科小型魚類的統稱,常見的有泰國斗魚、叉尾斗魚、圓尾斗魚等,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下面來看一看斗魚怎么養才好吧!
一、魚種論述
斗魚是常見的一種觀賞魚,因特別“爭狠好斗”而得名,別稱鐵魚、天堂魚、菩薩魚等,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鱸形目、絲足鱸科、斗魚亞科小型魚類的統稱,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常作為觀賞魚飼養在水族箱中。
二、生活習性
1、環境:斗魚生活在溪流、江河、山塘等淺水中,耐低氧,最適水溫25~28℃。
2、食性:斗魚是肉食魚類,主要以浮游動物、甲殼類、水生昆蟲及幼蟲等為食。
3、繁殖:斗魚是卵生魚類,親魚6個月可達性成熟,雌魚每次產卵300~400粒。
三、飼養方法
1、魚缸:斗魚個體不大,一般都在6~7厘米以內,但天生好斗,只要一開“戰”就會變得無比兇狠,一定要決出勝負不可,養斗魚建議用大點的水族箱,用小魚缸養最好是單獨養。
2、養水:斗魚對水環境有極強的適應性,一般在20~30℃內都能存活,最適生長水溫24~27℃,pH值6.5~7.2,溶氧量5mg/l以上,若用自來水養最好暴曬或靜置2~3天后再使用。
3、喂食:斗魚是雜食偏肉食性魚類,偏愛小型活食,人工飼養時可投喂豐年蝦、紅蟲、孑孓、絲蚯蚓、水蚤等活食,也可投喂配合顆粒飼料,每天可喂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4、換水:斗魚要定期換水以保證水質,否則容易因水質過差而誘發病害,其中夏季可3~4天換一次水,春、秋季可每周換一次水,冬季每半個月換一次水,每次換掉三分之一即可。
四、病害防治
1、白點病
【病因】白點病的病原是小瓜蟲,蟲體球形,全身有纖毛,直徑約0.8毫米,常寄生在魚的皮下、尾鰭和鰓部,吸食魚體組織并刺激魚體分泌大量粘液,在魚體表形成一個個白色膿泡。
【癥狀】魚鰭上先出現白點,精神呆滯,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動或常在水草、砂石等處游動蹭癢,嚴重時周身密布白點、停止攝食、肌體消瘦、呼吸困難直至死亡,病程一般5~10天。
【防治】將病魚從水族箱中撈出并暫養在其他地方,然后將水族箱用生石灰等消毒以減少病原體,同時病魚要用五萬分之一硫酸銅和硫酸鎂再加1%的食鹽混合溶液浸洗約20~30分鐘。
2、豎鱗病
【病因】豎鱗病是點狀極毛桿菌、水型假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等細菌引起的,尤其是魚體表受傷、遭受新水及不良水質的刺激等引起魚抵抗力下降或體表黏膜受損時最易誘發此病。
【癥狀】病魚食欲不振,無力游泳,魚體膨脹、浮腫,鱗片張開像松塔,伴有鰭基部和皮膚充血,嚴重時體表出血、眼球外凸、鱗片脫落,病魚沉在水底、腹部向上,最后衰竭而死。
【防治】病魚放入醫療水族箱中,用5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溶液(溶液的溫度和原養殖水保持一致)浸泡30分鐘,1天1次,直至病情好轉,原水族箱可用0.2%的食鹽溶液消毒。
3、水霉病
【病因】水霉病亦稱水棉病、膚霉病、白毛病等病原體是真菌,引起水霉病的病原體已發現有十多種,最常見的是水霉科的水霉屬和綿霉屬。
【癥狀】病魚在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狀覆蓋物,病變部位初期呈圓形,后期呈不規則的斑塊,嚴重時皮膚破損肌肉裸露,容易引起死亡。
【防治】病魚可用含碘消毒劑浸泡,例如可用濃度20毫克/升的聚維酮碘溶液,或用濃度2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混合1%的鹽水浸泡20~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