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大便出現粘液可能是腸道輕微刺激或感染的表現,常見原因包括飲食變化、乳糖不耐受或腸道感染。處理方法需觀察伴隨癥狀,調整飲食或就醫檢查。
1. 飲食因素
母乳或配方奶喂養的嬰兒,若母親飲食中攝入過多高糖或高脂肪食物,可能改變乳汁成分導致寶寶消化不適。添加輔食初期,新引入的食物如香蕉、胡蘿卜可能刺激腸道產生暫時性粘液。建議記錄飲食變化,單一添加新輔食并觀察3天。
2. 乳糖不耐受
原發性乳糖酶缺乏會導致未分解的乳糖在結腸發酵,產生粘液便。繼發性不耐受常發生在腸道感染后,表現為大便呈泡沫狀伴酸臭味。可嘗試低乳糖配方奶粉,或補充乳糖酶制劑如Lactaid、Colief等。
3. 腸道感染
細菌性腸炎(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感染)時粘液便常伴有血絲和發熱。輪狀病毒感染的蛋花樣便初期也可能含粘液。需采集大便樣本進行常規檢查和培養,輕度感染可口服補液鹽III,中重度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抗生素。
4. 過敏反應
牛奶蛋白過敏患兒除粘液便外,往往伴隨濕疹和嘔吐。母親應回避奶制品,或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如紐太特、藹兒舒)。大豆蛋白過敏者需避免含豆制品輔食。
5. 腸套疊警示
若粘液便呈果醬樣且伴隨陣發性哭鬧、嘔吐,需立即排除腸套疊。腹部超聲檢查可確診,發病12小時內可采用空氣灌腸復位,晚期需腹腔鏡手術干預。
觀察寶寶精神狀態和尿量變化,持續2天以上的粘液便伴食欲下降,或出現血便、高熱時應及時兒科就診。母乳喂養母親需保持飲食均衡,配方奶喂養注意奶具消毒,輔食添加遵循由少到多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