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可通過起病速度、病程長短、癥狀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區分,關鍵差異在于前者多為感染后突發,后者進展緩慢且易導致腎功能持續損傷。
1. 起病速度與病程
急性腎炎通常由鏈球菌感染誘發,起病急驟,癥狀在1-2周內迅速出現,如血尿、水腫、高血壓,多數患者在數月內痊愈。慢性腎炎起病隱匿,病程超過3個月,癥狀逐漸加重,可能伴隨長期蛋白尿或腎功能異常。
2. 癥狀差異
急性腎炎常見眼瞼或下肢水腫、尿液呈茶色或洗肉水樣,部分患者有短暫高血壓。慢性腎炎早期可能僅表現為疲勞或夜尿增多,后期出現持續水腫、貧血甚至尿毒癥癥狀如皮膚瘙癢。
3. 實驗室檢查
急性腎炎尿常規顯示紅細胞管型、補體C3短期下降,血肌酐可短暫升高。慢性腎炎尿蛋白持續陽性,補體C3長期偏低,超聲可見腎臟縮小或皮質變薄,血肌酐逐步上升。
4. 治療方向
急性腎炎需臥床休息,限制鹽分攝入,感染期使用青霉素類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水腫嚴重時口服呋塞米利尿。慢性腎炎需控制血壓(如纈沙坦)、減少蛋白尿(如氯沙坦),晚期需透析或腎移植。
區分兩者需結合病史與檢查結果,慢性腎炎患者應定期監測腎功能,避免高鹽高蛋白飲食,急性腎炎愈后需隨訪尿常規以防遷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