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飲食養生,吃吃喝喝有講究

shiyingbao

在被疫情“囚禁”的這段時間里,很多人才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是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享受。

所以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其實已經成為更多人的長期健康意識。

在這一點以及治療疾病上,先祖們有著豐富而智慧的醫學經驗。無論非典還是這次疫情,中國傳統醫學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家也看到中醫藥治療的優勢。

為了更好地傳承中醫這門國粹,國家有過不少“動作”。早在2016年,國務院就頒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2030年前,要把中醫藥普及,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中小學生都開始拾取中醫智慧了,而我們又能從中采擷什么呢?沒錯,就是簡單易行的中醫養生。

在中醫的養生體系中,食養之法是占比很大的一個部分,正如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藥補不如食補”。通過飲食來養生,我們可以實現“變美”、“變強”的小目標。

那么按照中醫的食養理論,怎么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構筑健康的身體呢?做好中醫飲食養生這件事情,我們要有這三點認知:

《黃帝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就是我們人體內精氣血津液以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邪氣”就是那些讓我們生病的外界因素,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疫癘(就像這次的新冠病毒)。

假如身體氣血充盈、組織結構完整無損,功能活動正常,那么邪氣就無機可乘了。即使邪氣僥幸得逞進入了身體,如果正氣是旺盛的,抗擊就有力量,可以把侵犯的邪氣驅趕走,讓身體恢復“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中醫的“正氣”與現代醫學的“免疫”兩者異曲同工,都是我們身體內抵御病邪、防病保健的“鎮國將軍”。

未病先防是中醫非常重視的養生原則,“治未病”中的其中重要一環就是加強飲食滋養作用。

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食治篇》中就指出食養在祛邪與扶正方面的重要作用:“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強調了“食療為先”的觀點。

元代御醫忽思慧將調養飲食定為養生的首要任務,他說“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輕藥”。在他的著作《飲膳正要》中指出,五味調節五臟使“氣血平和,精神健旺,邪氣不可傷人,寒暑不得襲人,人乃安和”,提倡重視飲膳調養以保養氣血五臟陰陽平和,正氣充足,預防疾病。

中醫養生講求“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為什么我們身體自己的事情要和老天扯上關系呢?

人處于天地之間,和所有的動物、植物一樣,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之相通相應。這種息息相關被中醫稱為“天人相應”。由于四季氣候存在春溫、夏熱、暑濕且盛、秋涼而燥以及冬寒的特點,而人的生理又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因而養生要有天人相應,順應自然規律的認識。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氣候溫熱時, 應避免性味溫熱的食物;氣候寒冷時, 避免進食寒涼類食物,遵循“用寒遠寒, 用涼遠涼, 用溫遠溫, 用熱遠熱”的原則, 以調節人體與自然界的陰陽平衡。

寒涼的綠豆湯適合盛夏喝

溫熱的羊肉湯適合寒冬吃

“天人相應”除了指適應四季寒熱變化之外,還要顧及地域差異。從人生活的地域而言,東西南北差異巨大,飲食養生大有不同。

橫向看,西方國家的先祖以狩獵為生,長期形成肉食、高熱量食物為主的飲食習慣。與之不同的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耕種植是主要的農業結構。所以,以米面類作為主食,蔬菜及少量的肉類作為副食的飲食結構是比較適合我們身體記憶的飲食規條。

縱向看,大體上而言,中國北方相對干燥寒冷,南方濕潤炎熱,造成國人南北飲食習慣差異。現代社會與過去的相比,我們的遷徙空前地活躍,北人南下,南人北上,十分普遍。俗話說入鄉要隨俗,如果工作生活在異鄉,我們的飲食也需要根據當地的物候作出適當的調整。

通過上面三點的認識,你是不是已經意識到“吃吃喝喝”除了能夠滿足口腹之欲之外,還能增加身體的戰斗值和顏值。那么我們具體該怎么做呢?

飲食有節是飲食養生的基本要求。

一是節制,有定量、飽饑適中。飲食能夠養生,但吃多了會給脾胃造成負擔,影響消化吸收,長期以往,就會影響健康,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控制攝入量。

人在白天的活動頻繁,飲食量可略大;夜晚靜息入寢,需要的營養供給也相對少些,攝入量要適當減少。所以“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不是沒道理。

三餐定時定量形成良好的規律。

二是節律。飲食有定時,脾胃可以配合起來,有張有弛地工作。相反,毫無章法的隨意進食,胃腸會無所適從,它要運作的時候,脾胃里空空如也,它該下班的時候才給它一堆食物去處理,這就是讓自己休息不好也不讓自己的脾胃休息好。長期下去,脾胃就會“抗議”、“罷工”,進而影響五臟六腑的健康。

中醫將食物的味道分為五種,“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咸,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 四時五臟, 病隨五味所宜也。”也就是說, 五味對于人體臟腑器官, 氣血筋骨, 各有所利, 能發揮各種作用。如果飲食五味調和,人的身體也能達到平衡的狀態,實現“陰平陽秘”。

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 五味按“天人相應”的理論,會有所側重調整。原則上是“春多酸, 夏多苦, 秋多辛, 冬多咸, 調以滑甘”,但不是一味的偏嗜,而是在調和的基礎上相對的增減。

如果飲食一味偏嗜(現代人飲食的一大通病),會造成臟腑功能偏盛偏衰, 使臟腑之間對立統一的平衡受到破壞,導致疾病的發生。舉個例子,比如過食甜味,造成脾土過盛,就會欺侮腎水,使腎氣失于平衡,臉蛋更容易松弛而且臉色黯淡黝黑(難怪連現代醫學也提倡戒除人工甜味劑)。

寒溫適度有指食物的溫度和性味兩重意思。《黃帝內經》提到: “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至邪僻也。”說明飲食要寒溫中適,才能夠更好地為脾胃化生水谷精微提供一個好的前提條件。

“熱灼灼”、“寒滄滄”的食物,吃起來很爽,脾胃應付起來卻很“棘手”。

過燙或者過涼的食物溫度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趁熱吃”,其實無形中給我們的消化系統帶來傷害。有研究指出,長期飲用65℃以上的熱飲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廣東潮汕地區就是食道癌的高發區,與潮汕地區盛行講究喝燙嘴的功夫茶不無關系。

寒熱不僅是溫度,也是指食物的性味。過于寒涼的食物,容易使脾胃運化失司,消化不良;過于溫熱的食物,容易灼傷陰液,對脾胃和身體的損害,更是養生的大忌。

極熱極寒的食物,吃起來都要特別注意,可搭配一些中和性味的食物。如荔枝吃完可以喝杯鹽水,螃蟹用姜、酒烹煮。

“淡薄”即清淡飲食。《內經》中早有“高粱厚味,足生大疔”的記載,指出食物過分厚膩而產生瘡瘍性疾病。所以說,“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功行從此始,淡食多補信有之。”

古往今來的長壽者,提及飲食的經驗,基本都會強調清淡飲食。清淡飲食不等于素食或者偏嗜,只是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避免過多食用肥甘厚膩之品。葷素要合理搭配,遵循素多葷少的原則 。

藥食同源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藥物365種,分上中下三品,“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上品就是藥食兩用之品的種類雛形。

截至去年(2019年),在國家衛健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按照我國傳統飲食習慣和《中國藥典》修訂情況聯合發布的藥食同源名單中,就有100余種藥食兩用的物質。

衛計委最新公布的藥食同源名單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陳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當歸、山柰、西紅花、草果、姜黃、蓽茇。

我們選取藥食同源的食物作為養生食材時,也要甄選適合的成員。有三個原則可供參考:性味平和;作用以扶助正氣為主;適合長時間服用。

舉個例子,像梔子能瀉火除煩、涼血解毒,但功效屬于祛邪而非扶正,且性味苦寒,脾胃虛寒的人就不適宜長期服用。像蓮子、枸杞、葛根、黑芝麻還有我們一向喜歡用來的煮泡替代茶飲的陳皮(橘皮)等等,它們性味平和,以補益正氣為主,而且適合大多數人的體質,那么就十分適合長期適量地食用。

最后這一點,以往的中醫典籍中并不會提到,但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是要注意的。這就是盡量食用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物。

加工食品就是那些你“看不太出它原來是長什么樣子的食物”,這些東西通常包裝上都有標示一串密密麻麻的成份,例如餅干、糖果、蛋糕等等。

吃的時候,已經看不出原料的加工食品。

相對而言,原型食物就是“你看得出它原來是長什么樣子的食物”,這些東西并不需要被標示成份,例如蔬菜、禽肉、堅果、雞蛋等。

吃的時候,還可以看出原料是什么的食物。

加工食品多半缺乏天然維生素、礦物質,甚至還有高量的鈉、糖分、脂肪等等。長期攝入其實就會掉進“膏粱厚味”的陷阱里面,也容易造成偏味,誘發各種疾病。

除此之外,近年頻發的食品安全事故,更讓人感到擔憂,比如劣質原料制作,添加有毒物質,超量添加劑,濫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學添加劑等等。劣質的加工食品也會讓我們被動地處于“飲食不潔”的境地。

每次選擇食物吃下肚前,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辨別這是“原型食物”還是“加工食品”。采購食物的時候,多逛逛生鮮食物區,盡量不要走到加工食品的貨架前面。

中國傳統醫學中有諸多的飲食養生的智慧,時代雖然不斷的變化,但它的核心思維依然適用于今天。我們每次進食的時候,其實都是在一種選擇:是損壞身體抑或是保養身體。如果我們選擇的是后者并愿意持之以恒,那么時間將會回饋我們值得驕傲的健康體魄和美麗的容顏。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