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分養生

shiyingbao

2019.9.23 星期一

秋分

秋分(autumnal equinox),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24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一是日夜時間均等;二是平分了秋季。

秋分后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一天比一天冷。

秋分節氣養生要本著平衡、調和陰陽的原則,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的調攝皆不能離開“收養”。

飲食養生

秋分時氣候干燥,燥邪易傷肺,人容易出現皮膚和口唇干裂,口干咽燥,大便干結,咳嗽少痰等癥狀。飲食應以清潤、溫潤為主,如山藥、百合、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盡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需要注意的是,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也可能誘發或加重疾病。

特別推薦:冰糖燉雪梨

雪梨洗凈,削去外皮,從上1/5處切開,將雪梨內核掏干凈,把冰糖放在里面,蓋好雪梨蓋后,上屜蒸1到1.5小時,小火燉一個小時即可,蒸好的雪梨裝到碗里,用勺劃開食用。經常吃冰糖雪梨,可祛除痰熱、滋陰潤肺,加貝母同燉更好。

起居養生

向西側臥秋養陰

《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

此時臥時宜頭朝西,睡覺時宜側身屈膝而臥,可使精氣不散。對于正常人來說,正確的睡眠姿勢為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右側臥,微曲雙腿,全身放松。這樣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變動,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松,胸部受壓最小,而且不容易打鼾。

注意:對于患有心臟病、腦血栓、胃潰瘍、肺氣腫等疾病的人來說,睡覺時不宜采用此姿勢。

吐納咽津“食玉泉”

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認為:“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秋季鍛煉身體,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古人將唾液稱之為“玉泉”,認為其具有重要的養生價值,具體做法是:清晨起床后,起身端坐,或仰臥,或站立,先凝神屏息片刻,輕輕吐氣三口,再閉氣咬牙,口內如含食物,用兩腮和舌做漱口動作30次,漱口時口內將生唾液,待唾液滿口時,用意念分3次將唾液送入丹田。如此3次,稱為三度九咽,名為“食玉泉”。初練時可能唾液不多,久練后便會自增。每天早晚各練1次。長期練習可使面部潤澤、精力充沛、體格健壯。

運動養生

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還可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煉和有氧運動,比如:登山、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適當的冷水鍛煉對預防傷風感冒、流鼻涕、支氣管炎也有一定效果,因此,平時可用冷水洗臉、浴鼻等。秋分時秋高氣爽,很適合登山運動,登山有益于身心健康,可增強體質,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經系統的靈敏性,能有效刺激下肢的經脈及腳底穴位,使經絡通暢。

情志養生

秋季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應力爭使自己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保持神志安寧,可減少秋季肅殺之氣對身心的影響,收斂神氣。

注意防病

秋分以后,氣候漸涼,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多發季節。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不注意防護和飲食、生活規律,就會引發相關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