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家 · 好書 | 洛秦

shiyingbao

“名家·好書”欄目將每期向廣大讀者介紹一位音樂名家,并會精選其相關圖書、音像制品等推薦給大家,感興趣的朋友請持續關注。

- 洛 秦 -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周文中音樂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執行委員等。主要著作《音樂人類學的中國實踐與經驗的反思及其理論和方法》《海上回音敘事》《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街頭音樂:美國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等十余種,譯著《族群性、身份認同與音樂》《作樂》《八個城市音樂文化》等;發表論文逾百萬字;主編音樂人類學譯叢、宋代音樂文化的研究叢書等多種。先后獲上海市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音樂金鐘獎-理論評論獎銀獎、第四至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著作和論文三等獎、上海市第十屆、十四屆哲社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出 版 主 要 著 作

《朱熹音樂研究文論集》

洛秦 主編

眾所周知,朱熹集理學之大成,而又博學多才,精思勤研,于學無所不窺——在先秦諸子、佛道思想、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詁考據、典章樂律等方面,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朱熹作為宋代理學大家,其在音樂上的成就同樣卓著,眼下也逐漸被音樂學界所關注。

《朱熹音樂研究文論集》的出版將進一步開展與加強朱熹音樂文論的研究,研究傳統禮儀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都將有著積極的啟示作用;同時,也將促進我們深入分析音樂本質與現象,辨析音樂形態的藝術價值與音聲的社會實踐,有助于理解“律”“聲”“音”“樂”即“音樂”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含義與作用,以及厘清音樂藝術的品質和形態的內涵與外延的范疇,全面客觀地反映音樂在不同社會和文化及其歷史語境中的多元屬性以及具有的特殊意義。

相關鏈接: 新書推介 | 洛秦 主編《朱熹音樂研究文論集》

《音樂人類學的中國實踐與經驗的反思及其理論和方法》

洛秦 著

所謂中國音樂理論話語權的探討與思考,是基于在國際學術語境中接受、學習和反思西學的基礎上展開的。無需回避,中國音樂理論的發展,自20世紀初至今的一百余年來,始終伴隨著西學東漸、西學滲透而來。西學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勿用贅述。然而,我們也需要正視它所帶給我們的積極作用。例如王光祁的比較音樂學范式、楊蔭瀏的歷史音樂學范式等產生的學術成果,對于我們今天的研究產生了非常重要和正面的意義。西學理論與上述這些前輩的研究,體現了促使我們從全面(完整性)、系統(結構化)、學理(理論性)來探討中國音樂自身的特點和價值。因此,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的探討就是立足于中國語境、知識體系、理論思考的言說。

作者的思考是以音樂人類學(或稱民族音樂學,作者將此二者不同稱謂而屬于同一屬性的學科發展視為殊途同歸)在中國的建設與發展所獲得的“中國經驗”而展開。

相關鏈接: 新書推介 | 洛秦:《音樂人類學的中國實踐與經驗的反思及其理論和方法》

《街頭音樂:美國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

(修訂版)

洛秦 著

作者曾在留學美國期間,歷時數年,游走于各地大街小巷,對美國社會中各種形式的街頭音樂活動進行了田野考察。該學術研究著作以其獨特的文體和論述方式,“田野案例及其民族志敘事”中以24篇短文故事為主線,圖文并茂,將音樂人類學的許多概念、研究方法和范疇,以及與本文敘述有關的音樂文化知識進行了清晰地闡述,敘述和討論涉及了當代音樂與文化的諸多領域和概念等;“田野考察的理論闡釋與反思”探討了街頭音樂傳統的緣起和發展及其在文化商品市場中的意義、社會與文化公共空間中的美國街頭音樂大舞臺、作為“局外人”的中國學者怎樣看美國街頭音樂現象,以及音樂人事與文化研究模式視角中的美國街頭音樂現象分析。此為中國音樂人類學家在“域外田野實踐”中的“中國經驗”的典型案例,填補了音樂學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相關鏈接: 新書推介 | 洛秦 著《街頭音樂:美國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修訂版)

《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

(新修訂版)

洛秦 著

羅藝峰 導讀

作者從“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社會基源”“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觀念因素”“音樂的意義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音樂的功能作用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以及“音樂文化始終在變更和音樂文化總是在繼續”五個方面闡述了“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不可分離的關系。作者認為,抽象、普遍、理性的啟蒙人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環境中。人是文化的人、社會的人、民族的人、觀念的人,他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具體的,人類的各種文化、社會和民族沒有價值上的差別,只是觀念、行為和由之產生的具體物品的不同。音樂中體現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樂。不同的社會結構和屬性影響音樂的形式和它的內容,不同的音樂行為方式體現不同的社會的結構和屬性,不同的社會因素影響著音樂行為的執行者——音樂人。本著包括著名學者羅藝峰的導讀,以及三篇書評。

相關鏈接: 新書推介 | 洛秦 著 羅藝峰 導讀《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新修訂版)

《百川匯流的聲景——作曲家梁雷的人文敘事》

(附DVD)

洛秦 編

《百川匯流的聲景——作曲家梁雷的人文敘事》是一本關于國際作曲最高獎“格文美爾大獎”獲得者——作曲家梁雷的立體讀本,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由著名音樂學家洛秦教授主編,書后附梁雷部分作品的演出視頻DVD。

正文包括名家周文中的推薦,多位中外著名作曲家、理論家、音樂學家、評論家、演奏家、科學家、詩人、文學家、出版家對梁雷的全方位評論,梁雷父母的動人回憶和裘陵維為其撰寫的傳記,以及梁雷的文選。全書圖文并茂、排版精美,真實地展示了這位21世紀文人藝術家的學習經歷與心靈歷程。

相關鏈接: 新書面市 暑期巨獻 | 洛秦 編《百川匯流的聲景——作曲家梁雷的人文敘事(附DVD)》

《Ethnomusicology理論與方法英文文獻導讀》

曹本冶 洛秦 編著

《Ethnomusicology理論與方法英文文獻導讀》(以下簡稱《導讀》)由曹本冶教授、洛秦教授編著,主旨是希望通過對關于該學科歷史發展、理論與方法及研究領域的重要代表性英文文獻資料的點評,幫助讀者建立一個對學科認知的基礎。

《導讀》中的每一篇論文均以講解、重點分析和點評的方式,對作者與其文章背景、文章結構、內容綱要與重點進行覆蓋,并盡可能將其與學科在中國本土化的意義相接軌。由于《導讀》的結構內容建立在一個以四個學期為周期的“Ethnomusicology理論與方法”研討課程的教學實踐基礎上,所以為了體現授課因素,導讀內輔以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師生互動實況記錄的摘選。

“Ethnomusicology理論與方法”研討課程所涉及的外語原文文獻較多,本書主要以節選的方式引述原文中較為關鍵的內容。需要指出的是,《導讀》內的文獻點評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意譯,而不是一般概念中逐字逐句的翻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文章的上下文包括字里行間的含意正確地展現給讀者,希望讀者能夠在參閱《導讀》的同時,與原文進行對照式的閱讀,做好自己對文章的消化。

《導讀》的內容共分為四卷,每一卷包含數個單元不等。卷一、卷二涉及的是學科的基礎核心,包括學科的定位與歷史、學界反省、田野工作與音樂民族志、記譜與分析、樂器學。卷三、卷四是由核心衍生的一些新領域或視角,其中卷三涉及城市音樂研究、應用Ethnomusicology、離散與全球化、學科的史學觀、性別研究等;卷四則以音樂認知、儀式及儀式音樂作為專題構成一卷。

相關鏈接: 新書推介 | 《Ethnomusicology理論與方法英文文獻導讀》(曹本冶、洛秦編著)

《Ethnomusicology理論與方法英文文獻導讀》

(續編)

曹本冶 洛秦 編著

本書是2019年出版的《Ethnomusicology理論與方法英文文獻導讀》(四卷本)的續編,主編將四屆“EM研習沙龍”所研讀和評述過的原文文獻閱讀筆記資料作了選擇和匯編,涉及“學科歷史和理論方法取向”“音樂記譜與分析”“田野工作與音樂民族志”“音樂變遷”“音樂認知”“視覺音樂民族志”“樂器學研究”“學科重要人物回顧”“音樂與性別研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用Ethnomusicology”“儀式音樂研究”等議題。續編中的每篇論文仍以講解、重點分析和點評的方式,對作者與其文章背景、文章結構、內容綱要與重點進行覆蓋,以節選的方式引述原文中較為關鍵的內容。

相關鏈接: 新書推介 | 曹本冶 洛秦 編著《Ethnomusicology理論與方法英文文獻導讀》(續編)

《陳田鶴音樂文選》

陳暉 洛秦 主編

此書共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陳田鶴文論(包括他發表于《新夜報?音樂周刊》的文章、譯文、抗戰時期的文章、20世紀50年代的札記以及陳田鶴的自傳和家書)、紀念陳田鶴文論(包括廖輔叔、吳祖強、梁茂春、居其宏等人的文章)、陳田鶴年譜長編。此外,全書附有一些珍貴照片,可作為收藏類書籍。

相關鏈接: 新書推介 | 《陳田鶴音樂文選》

《國立音樂院-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圖鑒(1927~1941)》(漢英對照版)

洛秦 錢仁平 主編

謝鍾浩 英譯

《國立音樂院-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圖鑒(1927-1941)》是“國立音樂院和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圖錄(1927~1941)”課題組的出版項目,是“民國時期上海音樂文化叢書”之一。該書為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國立音樂院和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從1927年至1941年之間的歷史資料記載,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展示了這一時期的創校翹楚、創業歷程、師資隊伍、施教體系、教學規模、學術活動、創作成果、演出活動、校址遷徙、學生風采等,全冊共分六個章節,亦是六個不同時期的圖文寫照。

相關鏈接: 【校慶系列圖書】《國立音樂院-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圖鑒(1927-1941)》(漢英對照版)

《海上回音敘事》

洛秦 編著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 音像

本書的研究以相關的文章及珍貴的圖片,特別是12集音樂電視紀錄片系列《海上回音》的珍貴DVD視頻資料,多側面且生動形象地記載了上海近代的音樂文化歷史。圖書通過一段特定的歷史(1843—1949)和一個特定的地域(上海)與音樂相關的文化記憶,試圖建構起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認知和情感表達。內容涉及江南絲竹、古琴雅集、外籍音樂家在上海、歌劇、樂隊、爵士音樂、流行音樂、鋼琴、小提琴、音樂劇場、中國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等相關內容的敘述,并且附錄三篇關于上海近代音樂研究的學術論文。多方面介紹了近代上海的音樂文化面貌和特色。

《音·國立音樂院-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院校刊集》

(1928—1937)

洛秦 錢仁平 張雄 編訂

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國立音樂院和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其院刊《音樂院院刊》和校刊《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校刊》《音》(1928~1937年,活頁印刷品)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詳細完整的記載而獨具價值,它們記載了當時的政府指令、本校組織大綱和學制、各科教學、會議記錄、在冊學生一覽、考試曲目、教職員聘任、音樂會節目單、學生文藝創作等,是研究中國近代音樂史和音樂院校教育史的重要文獻。

相關鏈接: 【校慶系列圖書】《音?國立音樂院-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院校刊集(1928~1937)》(上)(下)

《絲綢之路琵琶行——大師吳蠻的世界音樂敘事》

洛秦 編

本書是關于琵琶演奏大師吳蠻的一本全方位立體讀本,收錄吳蠻的文字、影像、傳記,以及音樂界知名人士、媒體關于她的書寫和評論,并隨書附有吳蠻演奏曲目的光盤。

琵琶可謂中國國樂中的瑰寶,它隨白居易《琵琶行》詩句深入人心,還代表著民族音樂在與絲路沿線各民族音樂的融合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敦煌壁畫中最搶眼的就是這種外形優美的樂器。大師吳蠻將琵琶這樣一件中國樂器帶上世界音樂舞臺,并和馬友友一起在絲綢之路音樂演出計劃中扮演著文化大使的角色,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世界傳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本書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隨著大師吳蠻在世界各國的精彩演出,這本書將成為文化藝術和音樂領域引人矚目的重量級作品。

相關鏈接: 新書上市!《絲綢之路琵琶行——大師吳蠻的世界音樂敘事》

《世界音樂人文敘事及其理論基礎》

洛秦 編著

《世界音樂人文敘事及其理論基礎》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世界音樂人文敘事”以其可讀性的個性化的敘事風格,向讀者呈現了一個充滿人生哲理,展示民俗風情,環繞五洲四海,聆聽各民族音樂的節奏旋律,從古典到民間、由宮廷至鄉村的五色斑斕的世界音樂文化。

第二部分“世界音樂基礎知識”以名詞解釋或簡述的篇幅進行編寫,同時摘引了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公布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名錄中的音樂項目,對世界音樂的基礎知識加以概念性和規范性的梳理。

第三部分“世界音樂的多元文化理論與實踐”側重于世界音樂的理論化學習。眾所周知,世界音樂概念及其知識體系的興起是由于音樂人類學學科發展的需要和推動。因此,世界音樂的教學與音樂人類學的多元音樂文化的理論學習必不可分。

相關鏈接: 【微知識】世界音樂人文敘事·亞洲篇:廣東話、廣東人和廣東音樂

《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

洛秦 編

《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由洛秦編寫,該書共分為學科發展歷程、理論與方法、論域與視角三個部分,共十六章。這本書融合了中國學者對音樂人類學的認識、研究和思考,符合中國音樂文化現狀與發展。

《學無界 知無涯——釋論音樂為一種歷史和文化的表達(洛秦音樂文集)》

洛秦 著

《學無界 知無涯——釋論音樂為一種歷史和文化的表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認識和感悟音樂及其創造它的人和文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既體現了作者學業上的進展,同時也如實地包含了不少其曾經學術思想上的幼稚(如《中國古代樂器藝術發展歷程》存有不少達爾文主義進化論痕跡)、知識上的不足(如《從聲響走向音響——中國古代鐘的聽覺審美意識探尋》《方響考》僅涉及論題的表層)、學理上的欠缺(即便是新近的文章《城市音樂文化與音樂產業化》依然缺乏令人信服的體系化學理支撐),以及其他種種學術上尚不成熟和不盡完善之處。它們的得失猶如一面鏡子,將批評、鼓勵和推動自己的進步;同時也將給予同仁及后人以前車之鑒。寓意即在此。

《小提琴藝術全覽》

洛秦 主編

該書內容包括小提琴歷史導論、19—20世紀小提琴作品概覽,其編撰的目的以全方位的、包容性廣泛的全息信息量來涉及這件世界上最著名的樂器,該書亦是一部工具書,其對小提琴作品對于專業音樂工作者和業余音樂愛好者等都具有實用性和指導性。

《鋼琴的故事》

洛秦 著

19世紀下半葉,鋼琴成為了社會性的“鋼琴流行感冒”遍及歐美大陸。提著酒瓶的老兵在廉價酒吧的鋼琴聲中醉生夢死,養尊處優的貴族小姐們更是在優雅沙龍的鋼琴聲中親密私語,才華橫溢的獨奏家使出渾身解數在音樂廳舞臺上的鋼琴面前手舞足蹈,而柔情傷感的詩人則在鋼琴旋律里百般哀怨、嘆息那些美麗而又無言可語的音符。就如那首曾一度風靡美國及世界的《我愛鋼琴》中所唱的一樣:“我喜愛站在立式鋼琴旁,或者小型的三角鋼琴則更好。我喜愛將手指在琴鍵上奔跑,我喜愛聆聽別人在鋼琴上演奏。”但是到了今天,鋼琴更是無處不在,哪里有音樂,哪里就需要鋼琴,鋼琴是“音樂之神”,并且成為了一種時尚、生活和文化。我們家里擺放的鋼琴不僅僅是一件樂器,它已經涉及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世俗的和宗教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具體的和抽象的,以及個別的和一般的。鋼琴存在了三百年,也是人類文化所經歷的三百年。鋼琴之所以偉大,就因為它是我們酸甜苦辣三百年的象征。《鋼琴的故事》正是這一象征的“縮影”。

《流行風·影視音樂劇小提琴改編曲》(附CD)

洛秦 改編

本書共包含十二首作品,全部為根據當時最熱門的影視音樂劇改編而成的小提琴曲,適合廣大業余學習小提琴的練習者。書內附CD一張。

出 版 譯 著

《八個城市的音樂文化:傳統與變遷》

編者 [美]布魯諾·內特爾

譯者 秦展聞 洛秦

審校 洛秦

本書是最早以音樂人類學視角關注城市音樂研究的文論集,輯錄了對伊朗德黑蘭、塞拉利昂弗里敦、墨西哥韋拉克魯斯等八座城市音樂文化傳統與變遷的研究成果。

相關鏈接: 【新書推介】八個城市的音樂與文化:傳統與變遷

《音樂圖像學的理論與實踐——藝術中的音樂》

中文版主編:洛秦

原英文期刊主編:[美]扎德拉維克·布拉澤科維奇(Zdravko Bla?ekovi?)

副主編:李玫 劉勇

審校:洛秦 李玫

本譯文集原書名為《藝術中的音樂》,這是因為其中的內容皆選輯自英文期刊《藝術中的音樂》( Music in Art ),共26篇。這些研究展示了音樂圖像學作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其獨特的學術范疇、研究方法、文化維度及其寓意。

相關鏈接: 推薦 | 洛秦 中文版主編《音樂圖像學的理論與實踐——藝術中的音樂》

策 劃 主 編 圖 書

“音樂上海學叢書”

叢書主編 洛秦

“音樂上海學叢書”(洛秦 主編)曾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項目。

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建設工作十余年,在此期間,其中最重要的項目就是“音樂上海學”的研究。該叢書是一個開放的系列,隨著研究不斷深入,叢書的內容和數量將不斷增加。目前已經或即將出版的“音樂上海學叢書”共有20種。包括:

洛秦 編著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 音像《海上回音敘事》

肖陽 著《國立音樂院-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音樂教育制度研究(1927—1937)》

汪之成 著《俄僑音樂家在上海(1920s—1940s)》

韋慈朋 著《江南絲竹音樂在上海》

施祥生 著《滬劇:現代上海的傳統戲曲》

湯亞汀 著《上海猶太社區的音樂生活(1939—1949)

齊琨 著《歷史地闡釋:上海南匯絲竹樂清音的傳承與變遷研究》

孫南 著《黎錦暉與黎派音樂》

湯亞汀 著《帝國飛散變奏曲:上海工部局樂隊史(1879—1949)》

李巖 著《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

王艷莉 著《上海工部局樂隊研究》

陳晶 著《上海基督教會學校女子音樂教育研究》

黃婉 著《凝聚族群的“飛地”音樂生活:以上海的韓國離散族群為個案》

胡斌 著《文化認同與現代表征:百年上海古琴文化變遷》

吳艷 著《從“門圖”到“塔班”:上海民俗音樂傳統的變遷研究》

潘妍娜 著《“回歸傳統”的理念與實踐:上海昆劇團全本〈長生殿〉研究》

張延莉 著《評彈流派的歷史與變遷:流派機制的上海敘事》

宮宏字 著《海上樂事:上海開埠后西洋樂人樂事考(1843—1910)》

秦萌 著《一個音樂群體的社會角色研究——上海交響樂團(1949—2009)》

張鸞 著《政治制度下的近代上海社團的音樂生活(1927—1937)》

相關鏈接: 【校慶系列圖書】音樂上海學叢書

“宋代音樂文化闡釋與研究文叢”

叢書主編 洛秦

本叢書為“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高校建設項目·宋代音樂文化闡釋與研究文叢”系列,所收入的專著皆為“音樂宋人”團隊成員的研究成果,包括:

洛秦 主編《朱熹音樂研究文論集》

林萃青 Joseph S. C. Lam 著《宋代音樂史論文集:理論與描述》

李幼平 著《大晟鐘與宋代黃鐘標準音高研究》

王菲菲 著《南宋音樂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及其歷史定位——以都城臨安為個案的研究》

康瑞軍 著《宋代宮廷音樂制度研究》

曾美月 著《宋代筆記音樂文獻史料價值研究》

趙玉卿 著《姜白石俗字譜歌曲研究》

于韻菲 著《〈愿成雙·賺〉譜研究》

黃藝鷗 著《北宋音樂編年史》

呂暢 著《〈律呂新書〉研究》

楊成秀 著《北宋雅樂樂論研究》

李方元 著《〈宋史·樂制〉研究》(待出版)

相關圖書:

相關鏈接: 洛秦 主編 :“宋代音樂文化闡釋與研究文叢” 總序

“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文庫”

叢書主編 洛秦

本叢書為“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文庫”系列,該系列在不斷擴容中,目前已出版圖書包括:

洛秦 編《啟示、覺悟與反思(五卷)》

洛秦 編《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導論》

洛秦 著《音樂人類學的中國實踐與經驗的反思及其理論和方法》

洛秦 編著《世界音樂人文敘事及其理論基礎》

洛秦 著 羅藝峰 導讀《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

曹本冶 洛秦 編著《Ethnomusicology理論與方法英文文獻導讀(四卷)》

曹本冶 洛秦 編著《Ethnomusicology理論與方法英文文獻導讀 [續編]》

曹本冶 主編《儀式音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管建華 編譯《音樂人類學的視界——全球文化視野的音樂研究》

蕭梅 著《田野的回聲——音樂人類學筆記(修訂版)》

喬建中 著《土地與歌——傳統音樂文化及其地理歷史背景研究(修訂版)》

楊民康 著《音樂民族志書寫——傳統音樂研究的范式與分析》

宋瑾 著《后現代思想與音樂人類學》

博特樂圖 著《表演、文本、語境、傳承——蒙古族音樂的口傳性研究》

“西方音樂人類學經典著作譯叢”

叢書主編 洛秦

這套“譯叢”是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建設計劃項目和上海音樂學院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由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洛秦教授主編。該系列叢書匯集了音樂人類學數年的各項研究成果,能為從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特別是文化研究的學者們提供有價值的借鑒,更能為中國音樂人類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學術指導作用,堪稱經典力作。

該系列叢書包括:

[芬蘭]埃羅·塔拉斯蒂 著 黃漢華 等譯《音樂符號學理論》

[美]布魯諾·內特爾 編 秦展聞 洛秦 譯《八個城市的音樂文化:傳統與變遷》

[加]約翰·謝潑德 編 [德]彼得·維克 著 謝鍾浩 譯《音樂和文化理論》

[美]扎德拉維克·布拉澤科斯 主編 洛秦 中文版主編《藝術中的音樂》

[澳]約瑟夫?喬丹尼亞 著 李鈺秀 編譯《人為何歌唱——人類進化中的音樂》

[美]蒂莫西?賴斯 著 黃婉 吳艷 等譯《愿它充滿你的心靈:體驗保加利亞音樂》

[美] 布魯諾?內特爾 著 湯亞汀 譯《民族音樂學研究——31個論題和概念》

[美]莫依莎拉 等著 謝鍾浩 譯《音樂和社會性別》

[美] 安東尼?西格爾 著 趙雪萍 陳銘道 譯《蘇亞人為什么歌唱(1CD)》

[美]蒂莫西?賴斯等 著 張伯瑜 等編譯《世紀之交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

[美]露絲?索莉 主編 謝鍾浩 譯《音樂學與差異——音樂研究中的社會性別與性》

“中國音樂學新視角研究叢書”

叢書主編 洛秦

本叢書為“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中國音樂學新視角研究叢書”系列,囊括了西方音樂史學、歌劇美學、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音樂文化研究、音樂人類學不同學科領域的書籍,它們在各自的學科中具有較高或一定的代表性:

于潤洋 著《悲情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內涵闡釋》(新版)

居其宏 著《歌劇美學論綱》(新修訂版)

馮長春 著《中國近代音樂思潮研究》(新版)

洛秦 著 羅藝峰 導讀《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新修訂版)

洛秦 著《街頭音樂:美國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修訂版)

相關鏈接: 新書推介 | 洛秦主編:中國音樂學新視角研究叢書

“中國音樂學經典文獻導讀”

叢書主編:喬建中 韓鍾恩 洛秦

本叢書為“上海市重點學科·20世紀中國音樂學經典文獻導讀”系列,包含四種圖書:

錢亦平主編 錢亦平 鄒彥 導讀《音樂作品分析(上、下冊)》

鄭祖襄 導讀《中國古代音樂史》

韓鍾恩 主編·導讀《音樂美學》

喬建中 主編·導讀《中國傳統音樂》

《音樂人文地理》

叢書主編 洛秦

本叢書為“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音樂人文地理”系列,包括:

《心與音的對話(1):城市與鄉村》

《心與音的對話(2):觀察與思考》

《心與心的對話(3):古典與流行》

《心與音的對話(4):民族與傳統》。

“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文庫”

叢書主編 洛秦

本叢書為“上海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文庫”系列,包括:

蔡良玉 編譯《古琴藝術——漢英雙語小辭典》

蕭梅 著《中國大陸1900~1966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編年與個案》

莫爾吉胡 著《追尋胡笳的蹤跡——蒙古音樂考察紀實文集》

楊民康 著《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

博特樂圖 著《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

林友仁 林晨 編《二十世紀古琴文論目錄》

“中國風江南文化”

叢書主編 劉士林 洛秦

這是一套圖文并茂的文化散文和學術隨筆類著述,共10本,是對江南文化史上各種詩性文人與精神的一種具有濃郁審美性質的新解讀與新敘述。其在整體風格上有三個特點:一是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的“新知”。它以人物和事件為中心,強調提供對江南傳統文化的新知識、新體驗、新理解。二是以審美感受為基礎的“美文”。書中提倡一種“理在事中”的中國話語方式,并在“講故事”中傳達文化思考和現代意識。三是以圖、文相結合的方式。每本均附圖80-100幅左右,讓讀者在文字閱讀與美圖中獲得整體的美感。本叢書包括:

洪亮 著《世間何物是江南》

馮保善 著《青峰遮不住的寂寞與徘徊》

劉士林 著《吳山越水海風里》

洪亮 著《杭州的一泓碧影》

劉士林 編著《人文江南關鍵詞》

劉士林 萬宇 著《江南的兩張面孔》

萬宇 著《春花秋月何時了》

姜曉云 著《詩性江南的道與懷》

朱逸寧 著《桃花三月望江南》

劉士林 編著《江南文化的詩性闡釋》

相關圖書:

“江南話語”

叢書主編 劉士林 洛秦

《人文江南關鍵詞》

劉士林 編著

《江南文化的詩型闡釋》

劉士林 編著

本系列的兩本相關圖書曾在2005年參加“世界最美的書”評選獲“中國最美的書”稱號。

相關鏈接: 【叢書推薦】中國風·江南文化系列叢書 主編:劉士林 洛秦

“現代作曲技術理論系列叢書”

叢書主編:葉小綱 徐孟東 洛秦

“現代作曲技術理論系列叢書”由葉小綱、徐孟東、洛秦主編,此系列中文版的面世,可供中國作曲學子進一步了解西方現代音樂作為參考。該系列目前已出版:

[美]菲利克斯·薩爾徹 著 葉純之 譯 姜蕾 譯校《結構聽覺——音樂中調性的貫串性》

[法]萊尼·列諾曼 著 葉純之 譯 馬揚芝 審校《20世紀和聲研究(一)——1914年以前的法國和聲》

[英]穆斯柯·卡爾那 著 葉純之 譯 馬揚芝 審校《20世紀和聲研究(二)——當代和聲》

[美]里昂?達林 著 葉純之 譯 孫劍 譯校《20世紀作曲技術》

“城市音樂文化研究叢書”

叢書主編 洛秦 張軼

本叢書是“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城市音樂文化研究叢書系列”和“漢江大學‘武漢城市音樂文化研究院’”資助項目,該系列目前已出版:

劉靖之 著《香港城市音樂文化研究》

戴定澄 著《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研究》

《蘭苑芳鰲——中國昆曲六百年(附DVD)》

洛秦 策劃

國家大劇院 編

《蘭苑芳鰲——中國昆曲六百年(附DVD)》于2019年5月正式出版,分為“歷史沿革”“行當家門”“舞臺體制”“演出規制”四個部分,正文內容包括中英文以及大量的圖片其中,最為貴重的圖片是蘇州戲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晚清寶和堂昆曲堂名燈擔。另外在書后還附上DVD《“昆曲之路”——紀念昆曲申遺10周年》系列演出,匯集《牡丹亭》《西廂記》《奇雙會》《臨川夢影》《明珠幽蘭》5臺劇目,魏春榮、王振義、沈豐英、俞玖林、邵錚、史紅梅等30余位南北昆劇名家及日本歌舞伎名家坂東玉三郎參演。《蘭苑芳鰲——中國昆曲六百年》入選由國家新聞出版署主持遴選的“2019年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項目”。

相關鏈接: 重磅推出 | 《蘭苑芳鰲——中國昆曲六百年》(附DVD)

《高山流水——古琴藝術(附DVD)》

洛秦 策劃

國家大劇院 編

《高山流水——古琴藝術(附DVD)》是一本圖文并茂的精裝圖書。全書由談琴說器、琴器留聲、減字成譜、琴士風流、斫琴工藝、文人場景以及附錄等多個部分組成。內容上主要是從多個歷史時期入手,對中國歷史上出現的重要琴器、古琴家、重要作品、重要事件進行了介紹與闡釋,并附古琴演奏現場DVD。《高山流水——古琴藝術(附DVD)》榮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獎一等獎、上海書籍設計藝術獎。

相關鏈接: 好書推薦 | 《高山流水——古琴藝術(附DVD)》

《周文中口述歷史——東西音樂合流的實踐者:周文中》(2DVD)

周文中口述歷史項目組 錄編

”周文中口述歷史項目“組委會

項目主持人:潘世姬

項目研究員:邱婧玶

項目協調人:梁雷

策劃:潘世姬、梁雷、葉國輝、蔡喬中、洛秦

攝影:陳玠如、潘世姬

編審:陳仰平、祁斌斌

出版總監:洛秦

這套周文中口述史錄影共180分鐘,是一段極為珍貴的歷史見證,訪談內容由九個單元構成,希望由此可以為中國音樂歷史拼接出一個多元的面貌。此訪談內容分以下幾個部分:1.成長背景與文化環境,2.文化、教育與創作之路的省思,3.學習之路與教學之道的體悟,4.多元音樂文化的“合流”,5.新大陸的學習與邁進變調理論之路,6.書法的藝術,7.我的音樂創作與思考,8.周文中談恩師瓦雷茲,9.音樂“書法家”。

相關鏈接: 周文中口述歷史| 東西音樂合流的實踐者:周文中(2DVD)

《匯流:周文中音樂文集(附CD)》

主編 梁雷

副主編 洛秦

譯文審校 蔡良玉

《匯流:周文中音樂文集(附CD1張)》為慶祝作曲家周文中先生九十華誕的紀念文集,其中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周文中文論,第二部分為音樂的評論,第三部分為周文中作品目錄及介紹,第四部分為照片、手稿等 附錄。

“上海音樂學院學術文萃”

主編 楊立青

副主編 楊燕迪 徐孟東

《中國音樂史研究卷》

洛秦 主編

《中國音樂史研究卷》為“上海音樂學院學術文萃”之一,本書選輯了1927~2007年間部分上海音樂學院校友撰寫的有關中國音樂史研究方面的文章,并根據研究內容分為“古代篇”與“近現代篇”兩部分。《中國音樂史研究卷》凝聚了一代代中國音樂史研究領域的上音校友的思想、智慧和心血,這些篇章同樣實踐了上海音樂學院創辦人之一蕭友梅博士賦予我們的使命和任務。

歡迎在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 | 抖音搜索“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關注我們的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