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受的思想教育影響,很多有志青年都本著干一行愛一行的信念一直堅守在一個崗位上,中國烹飪大師杜廣貝就是其中一個。出于對餐飲工作的熱愛,如今杜大師從業已有50年光景,為中國的餐飲事業付出了自己大半生的精力。從1964年他參加工作進入到北京前門飯店,杜廣貝便開始著手對魯菜進行研究,通過長時間經驗的積累,結合宮廷菜、官府菜、養生菜等的研發,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烹飪手法。同時,由杜廣貝主要編寫的《湖廣會館私房菜》和《京味養生菜》兩本書都榮獲了世界美食圖書大獎,其養生理念也慢慢被業內和普通大眾所接受。
杜廣貝曾為等國家領導人司廚,甚至獨闖非洲為百人規模宴會做準備工作,走訪多個國家進行國際間的飲食交流,豐富的人生閱歷為他研究京味養生菜品奠定了基礎。2007年他來到現在所在的新聞大廈工作,當時正趕上大廈中雍和軒餐廳的生意狀況不佳,要經營哪種菜品讓大家犯了難。杜廣貝認為,北京是中國的首善之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弘揚京菜也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所以一定要突出北京菜。于是在杜廣貝的帶領下雍和軒開始了探索京菜養生菜的道路。
注重養生的京菜
選擇打造京菜表明了杜廣貝的態度,他對于京菜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京菜包括宮廷菜、寺廟菜、官府菜等,早年從皇宮里流傳到民間,最后形成京菜。通過把各個菜系的精華都集中到北京來,體現了這座城市極強的包容性,融合了各地的風味體現了京城特有的皇城風范。
京菜最注重的就是做菜時的火候和調味,不能過火也不能不夠火候,調味品要以吃出本味為主。京菜烹飪講究要把菜最好的精神面貌炒出來,其次口味不能太辣、太咸、太油,提倡少油、少鹽,注意養生。五味調和屬于所有菜系的基礎,以糖、醋、鹽、醬油、胡椒等五味調出百味,也突顯出了廚師真正的技藝。
京菜始于皇宮,都是皇親貴族入口的食物,營養搭配上很是講究,多掌握食材之間的最佳配比,使色香味都達到俱佳的效果。而在雍和軒餐廳,每一道菜都突出了飲食養生的特色:做好原料選擇,通過合理搭配食物,烹調中盡量突出食物的本性,發揮自然滋補的功效。
杜大廚介紹說,一桌菜最養生的搭配是:六道涼菜,其中三葷、三素;六個熱菜,一個主葷、兩個半葷,一個蒸菜、一個炒菜,還要有一個湯;要包括魚、肉、蛋、菌、菜、雞、鴨等種類,其中素菜至少占到三分之一,這樣搭配才是合理的。在挖掘食材本身的特點之后,無論是食材之間還是菜品之間都既講呼應,又講搭配,注重和諧與平衡。養生菜適合長期食用,就像中藥的藥效一樣,只有慢慢調理才能穩定住根基,從而由內而外的得到身體的調整。
杜廣貝大廚說: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開始注重養生。很多菜的做法講究色、香、味及最重要的營養價值,西方講究擺盤,日本等地講究精致,把幾種國家的優點加和在一起,再配上中餐的味道就是養生最好的契合點。
找到養生菜的本質
一段時間人們興起吃獵奇的食物,果子貍、蛇、貓等等,最后甚至吃起了各種胎盤,形成了一股不良的風氣。杜廣貝說:“老祖宗的詞典里沒有提到這些東西就不能吃,有沒有養生療效是次要的,首先我們應該檢討的就是道德的缺失。”民以食為天,從一開始為了溫飽而到處奔波,到后來溫飽解決了,開始吃出花樣,結果很多人吃出了大病,到現在幾十年的變化,人們又開始吃回傳統,吃回最樸實的食材,這中間雖然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但也令人開始注重以傳統食材作為養生的根。
《黃帝內經》中提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說不等發病再治療,而是在發病之前就預防。最好的“治未病”的“良藥”即是每天進入人體內的食物。不能貪圖一時的新奇,被那些對身體并無益處的食物所誘惑,人們應該對于入口的食物本著健康的生活態度進行“過濾”,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黃帝內經》中倡導的“標本相得,邪氣除之”的養生目標。杜大師說:“養生其實是一門苦差事,因為要愛吃的不能多吃,不愛吃的不能少吃,要做到管住嘴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黃帝內經》中也提到:“飲食有節”,這句話的意思通俗易懂:飲食要識度、守度、適度,要做到“饑中飽,飽中饑”。人沒生病時不能得意忘形,暴飲暴食,從年輕時就要養成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現在很多人得了“富貴病”,就是因為“飲食無節”導致的。
對于餐飲企業的反思,杜大師提出:“做菜要用心”。首先是良心,要在保證健康的基礎上烹飪。其次是用心,要挖掘食材本身的特性,充分發揮廚師技法,利用彼此之間的匹配度達到中餐最高的境界。中餐改革的風向標就是養生,把各種菜的精華集中在一起,把菜吃舒服了就是所謂的養生菜,它從生活中來,同時又高于生活本身。規律規范,并且持之以恒,才能發揮養生菜最大的效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